笔者早前在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主办的「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进展评估与中国的回应」研讨会上发言,由于有时间限制,我觉得有需要作出一些补充,把问题讲得清楚一些。就这主题,我提出了四个观点。
一、俄乌战本来可以避免
我对俄乌冲突出现的看法,可能与很多人不一样。我认为这不是美国计划之内的事情,俄乌冲突本来可以避免,事件是美国处理失误造成的结果。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经济学人》访问时说得比较老实,他认为如乌克兰在(美国)游说下能回应俄罗斯的一些关注,例如保证不加入北约,并尊重乌东两个省的自治权,俄罗斯可能不会动手。乌克兰当然不会愿意,但他认为美国有这能力游说。
美国有这能力,但不会叫停它在乌克兰的行动,无论是因为美国的内部政治(今年中期大选),还是因为他们十几年来主导的北约东扩,推进过程都非常顺利,无理由叫停。2014年出现的克里米亚事件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小小的挫折。美国在乌克兰搞的颜色革命,还有其他的政治活动都非常成功。
所以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当中情局告诉白宫,俄罗斯可能要动手的时候,美国根本没有应对的心理准备,更没有退让的任何动机。面对俄罗斯准备动手的情况,美国政府对外说了很多话,欲阻止俄罗斯的行动。他们以为以俄罗斯目前的国力及内部情况,俄军不会动手,但是最后还是动手了。所以,我认为美国在处理乌克兰事件上出现了严重的误判。现在泥足深陷,骑虎难下。
如果美国有意引诱俄罗斯掉入这陷阱,美国事前不会作出那些极度严厉的阻吓声明。我们不能过分高估一个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决策上的理性能力,美国不缺少出现这样的例子。
美国现时的处理办法及态度,以及对外的一些说法,例如欲通过这事拖垮普京政权,削弱俄罗斯,都是马后炮,事后孔明。大量媒体的炒作,极其片面的报道,在西方一时形成乌克兰正勇敢地坚强抵抗侵略,俄罗斯节节败退,战事形势大好的假象。形势到亚速钢铁厂2000多名乌军投降时,乌克兰的战情实况才出现比较平衡的报道。
从近期美国国防部长及总参谋长分别向俄方的对口通电话,以及法国和意大利的领导直接与普京周旋的动作来看,可以推断西方阵营正在调整其方向。面对地面上愈来愈不利的情况,美欧一些人呼吁停火,改变策略,寻求一个以政治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相信俄罗斯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同意,因为该国在地面上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所以我估计这战争或对峙局面将会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由美国带动的对俄罗斯极端制裁措施,因政治(面子)理由,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解除。这对全球大局,特别是对美欧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等,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二、给中国做成困难及微妙局面
俄乌事件的发生虽然与中国无关,但也在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中美关系上雪上加霜,制造出更多、更大的麻烦,但危机中也有机遇。
俄乌战事虽然与中国完全无关,可是因为美国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对俄制裁举措,并带动所有盟友参与以求逼俄罗斯接受失败,这给我们做成很微妙而又困难的情况。
为了维护其制裁措施的效力,美国声言会对任何做出削弱其制裁效果的国家进行二次制裁。这种做法已不是第一次,在对伊朗、北韩的制裁行动时,美国也持同样的态度。中俄往来频密,中国怎样应对美国这些无理及过分的要求,就变成非常敏感及棘手的问题。我们当然不会配合美国打击俄罗斯的政策,但也不可能完全不理会美国二次制裁的威吓。故此出现了如:银联卡停止在俄罗斯使用;大疆无人机停止出售给俄罗斯及乌克兰;我国航空当局禁止了因美国制裁出现有问题的俄罗斯飞机进入我国领空;以及美国当局表示,我们增购俄罗斯石油作为战略储备,并不违反美方制裁这说法等等。
当然在这些事情的背后,理由可能很复杂,不是简单地因为顺应美方的制裁而做的。中国如何在这大环境下,维持并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已变成一个非常敏感及复杂的问题。俄罗斯并不需要我方在军事上、包括武器及资源方面提供支援,但其他非军事的往来也不可避免地可能堕入美国的制裁网络中。麻烦的是对于这些事并没有任何标准,只是美国说了算。
与此同时,中俄关系目前的情况,出现了200年来未见过的机遇。中俄200多年来的恩恩怨怨,两者的关系从来都是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交往。中国在十多年前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解决了中俄边界上的最后一个纷争,彻底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为中俄合作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但之后的发展并不大,因为俄罗斯一方还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担心及心结,例如对中国人在其远东地区的活动有强烈的猜忌。
现在俄罗斯面对西方全面封杀的情况下,当然非常重视及依赖与中国这一邻国的关系。在对乌克兰动手前,普京亲身到中国,与我们达成了重要的合作声明,就是一个表现。
事实是中俄之间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经济互补情况,俄国大量的能源和粮食、化肥、矿产,都是中国需要的东西。而中国能够向俄罗斯提供完整的日常工业产品,这正是俄罗斯经济长期的短板。除了西方名牌奢侈品,或麦当劳、星巴克外,中国能向俄罗斯提供电冰箱、冷气机、汽车、手机,一切轻工业及衣食住行的日用品。
所以,如果不是俄罗斯对中国的犹豫,中俄两国的经济确实存在庞大的合作互补空间。俄乌事件及美国的反应,把俄罗斯全面推向中国,这转变对中国的整体战略形势来说非常有利。例如我们现时漫长的能源供应路线,有了俄罗斯的供应管道,再不成为我们能源安全的一个致命的脆弱环节。能否全面发展两国的互补经济,当然也要看双方怎样处理好美国的干预和压力。
因此,虽然乌克兰战事不是我们想见到的,也不是我们可控的,但是说乌克兰事件对中国一点好处也没有,这并不正确。出现这事对中国解决能源和粮食安全是个重大的契机。美国针对俄罗斯的非常极端制裁行动,看来一时之间不容易调整过来。因为政治上(面子)的考虑,没有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美俄的关系不会回复正常。我们能否掌握及有效运用这局面,仍然是一个需要高度技巧的问题。
三、中国仍是美国眼中最大对手
俄乌事件的出现,引起了美国一些人的异议,认为中国才是美国最大的、最有威胁的对手,他们忧虑把美国的战略焦点移离了中国,但这担心很快被证明是不必要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早前公布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完整版,重申中国是美国最有力,最危险的挑战者,乌克兰事件没有影响美国把中国作为最大竞争对手的这一判断。
布林肯这次讲话全面地表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内容上与去年的讲法有些分别,例如没有用上「对抗」的字眼,但新说法只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政策的微调,不是一个根本性质的转变。美国的基本战略态度,即中国作为对美国利益的最大危害者,并没有改变。但俄乌事件的出现,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掣肘,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及政治资源,让美国原来针对中国要干的事情,不再那么简单和容易,这从布林肯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
故此,乌克兰事件没有改变美国对华的基本看法,但对美国对华的举措,对它要面对的中俄关系的新情况,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美国来说,要达到其目标,会有更大的困难。
我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美国对华的攻击性政策,因为双方的不对等情况,我们反制的手段并不多,有效的和可用的措施非常有限。对美方的各种打击,卡脖子以及针对个人及企业的各种制裁手段,我们没有什么化解的办法。以「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作为一种回应,只是个无可奈何的办法,并不是反制措施。
四、我们能有什么应对办法
我们针对一些美国官员及社会人士进行的反制裁,其作用与效果,无论是实质的还是心理上的,完全与美方对我们的制裁不一样。现在美国可能要求我们很多在美国上市的国企和民企退市,很多人建议可回到香港,这当然也是一条出路。惟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还在多方面受到美国的牵制,包括港币挂钩美元机制,这情况一时之间难以改变。我们股票市场主要的玩家和参与者,美国也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事情都不是说脱钩就可以脱离的。
在反制手段方面,人民币是中国的最强武器,但并不是一个容易使用的工具。美国目前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货币,在美元高度滥发这情况还能够维持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没有可取代的货币。建议恢复以黄金作为货币基础并不可行。
美国非常明白,对全球来说无论是欧罗、英镑、日圆都不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只有人民币有这可能。然而,美国也很清楚,中国虽然高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实际上并没有做任何动作来挑战美元的地位。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情况,中国占全球贸易两成多,但用人民币结算的只有2%左右。一个基本的,而自身亦有相当份量的经济活动,都不广泛使用人民币,还说什么人民币国际化呢?
人民币是美国唯一害怕中国的一件事情,但美国很清楚中国在这事上没有挑战它,没有给它麻烦。美国财长耶伦认为世界上没有货币能替代美元,它没有错。人民币不能替代美元,但人民币可以推倒美元一币独大的霸权地位,使全球金融经济走向一个多币混战、没有定标的新时代、一个战国时代。这并不是中国愿意见到的情况,所以中国虽然有这实力,也在美元霸权之下承受一定的损失及风险,但从没有意图推翻美元的霸权地位。
不过,现在美国打出对俄罗斯的极端制裁举措,完全出乎全世界意料之外,全球对美国及美元都产生了巨大的信心危机。只不过在苦无选择的情况下,美元的地位仍然没有变化。中国作为美国眼中的最大对手,对美国这次的表现当然有极大的危机感。现在的情况是美方逼着中国要找个办法,避过美方可能出现的打击,特别在金融领域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乐观地认为中美之间可以在数字货币上合作,以解决之间的矛盾,但这并不可能。美国对这个发展非常清楚及敏感。各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不单止不能解决美元的问题,更会造成美国金融地位的新危机。万事达卡的总裁早前预言,当各国中央银行的数位货币交易平台出现后,美国主导的swift结算系统将会在5年内丧失其现有的地位。
面对中美关系严峻的局面,如何应付美国各种针对中国的极端措施,人民币的真正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最强力的反制武器。人民币如何能安全地扩大其在国际上的使用,包括定价、交易、投资及储备等,已变成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国家面对这重大挑战面前,香港这个金融中心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必然也是香港面对的一个的重要课题,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