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经过三年的变化和发展,至今已在全球造成了重大的人命和经济伤害。各地对新冠病毒疫情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和处理手法,中国则采取了与大部份国家不同的“动态清零”对策,引起了不少争议。在严厉的管控做法下,人民的生命及健康受到的伤害相对较少,但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及压力,也越来越显现。
内地近日公布了“20条”及“新10条”,抗疫防疫的手法出现急速的变化,各地方纷纷调整做法,放松各种要求,政策执行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社会对新的应对办法的解读及下一步的发展,众说纷纭。不少人更拿香港的例子作为一个比较,过去三年,香港究竟如何处理新冠病毒疫情,结果又如何,在这里值得做一个较完整的表述。
香港在处理疫情的手法上,过去一直给人一个较内地宽松的印象,这只是近期的表现。在处理疫情上香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作为一座国际城市,同时也严重依赖与内地的关系,在疫情的冲击下,能否对内对外维持正常、或尽量少限制的通关往来,都非常重要。这是香港在政策考虑上与内地的一个重要分别。香港在抗疫防疫的前两年多,政策也是尽量复制内地,处处尝试符合内地的要求,目的是如澳门一样,争取与内地正常通关,较宽松的政策只是7月1日新政府上台后才开展的。
香港与内地的往来,不单只是商务、旅游、公务及探亲等活动。相当一部分的香港人每天要从深圳来香港上班、上学,或由香港到深圳上班、办事。深港之间每日人流的往来,正常情况下接近百万人次。疫情下通关隔离的要求叫停了这些惯常的活动,影响了数十万人的生计。相对澳门,香港这方面的情况没有澳门那么严重,但如何争取像澳门一样,与内地隔离通关,是上一届政府在疫情的头两年多主要的政策目的。到今年年初,第五次大爆发之前,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差不多已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三年来,香港具体是怎样处理新冠病毒疫情,成效又怎样呢?
1. 开始至今,疫情在香港三年的情况
香港过去三年出现了五次疫情的爆发。图1显示了整个过程的情况,首四次的爆发,每天最高录的个案数字也只有百多宗。第一次爆发大约延续了一个月,第二次近两个月,第三波自2020年11月初开始爆发,持续一两个月有所淡化后,到2021年1月再次爆发成为第四波,至3、4月才渐渐平息,前后延续了五六个月(图2)。
图1:香港自2020年起新型冠状病毒病流行病学曲线图(2020年1月18日至2022年12月20日)
从图表上可以看到,香港头四次的爆发,因为相对以后的爆发比较少,相差很远,在图表上基本表现不出来。以下以不同的比例图表,以反映实际情况。应该指出,每天几十到上百个的案例,以内地的标准来看,当时也算是一个严重的情况。
图2:香港第一至第四波疫情爆发的情况(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图表来源: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疫情开始至首四波爆发的两年多时间中,由时任特首林郑月娥领导的上届政府,在防控措施上,基本依据内地的做法作出些微的调整,希望透过“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措施,达至“清零”的目标。
在“内防扩散”方面,加强检测是当时政府遏制疫情的策略,按“须检必检、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三大原则,针对不同风险群组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以达致“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尽可能及早切断社区传播链的目标。在“外防输入”方面,则落实封关和入境限制等以防止输入个案。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条件不同,港府的措施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因此,香港的做法与当时内地的存在差别。这些依据内地防疫的做法,主要在几个方面,包括处理确诊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强制检疫隔离、加强核酸检测、封关、入境限制和航班熔断机制。以下总结香港在这几方面的处理做法:
(1) 确诊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办法
疫情开始的首二年多至第五波疫情爆发前,政府会安排确诊者入院或入住隔离设施,并规定密切接触者须进行隔离及检疫。确诊者会被安排入院,曾经与确诊者有密切接触但没有出现病征人士,会被安排于检疫中心接受强制检疫。为加强追踪力度,政府亦要求密切接触者的同住成员接受强制核酸检测。
由于第五波疫情严峻,没有病征或征状轻微的确诊者改为入住隔离设施,政府并在2022年2月推行“居安抗疫”计划。卫生署会为需接受家居检疫的人士进行评估,包括其家居环境是否适合作检疫、同住受检人士的风险程度和个别人士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居安抗疫”人士于检疫期必须留在居所中,佩戴电子手环,并需定期检测身体状况,在指定日子自行进行快速抗原检测及遵照家居检疫指引。政府亦安排经评估为合适的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同住家人进行为期分别14天和4天的家居检疫。
不适合进行“居安抗疫”的确诊者,会被安排进入社区隔离设施或入院,政府会为在家尚待进入设施或居家隔离的市民提供支援,包括抗疫物资包、医疗查询热线、“指定诊所”供预约诊治及由专属车队接载往来诊所等。
“居安抗疫”规定没有接种或只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确诊人士须进行14天隔离,已接种至少两剂新冠疫苗的确诊人士可在取得第六天及第七天(或在其后任何连续两天)的快速测试阴性结果后,提早完成隔离。至于确诊人士的密切接触者须进行14天检疫,但已接种至少两剂新冠疫苗的密切接触者可在取得第六天及第七天的快速测试阴性结果后,提早完成检疫。
香港政府近期调整了“居安抗疫”的安排,规定所有人士(即不论其接种疫苗情况)由2022年12月9日起,确诊人员的隔离期原则上仍为14天,但确诊人士如隔离第四天及第五天快速抗原测试阴性,最早可于第五天完成隔离。而密切接触者在检疫期间须每天进行快速测试,若他们每天的快速测试均取得阴性结果,便可以于第五天完成检疫。
(2) 加强核酸检测
首先是“须检必检”。为了加强检测力度,香港政府发布了强制检测公告,指明哪些人士必须接受病毒检测,对未遵从强制检测公告进行检测的人士,政府会处以定额罚款和发出强制检测令。针对有确诊个案的大厦,政府分三个层次按区域扩大强制检测:
第一是全港性的强制检测,如一幢大厦在14日内有两个或以上单位出现无关连确诊个案,或它的污水检测有呈阳性的样本,就会被纳入强制检测公告。
第二是“指定区域”的强制检测,因应风险评估划出“指定区域”,在区域内新增一宗确诊个案或污水样本检测呈阳性的住宅大厦纳入强制检测公告,并限制于“核心区域”范围内的人士接受检测。
第三是更加严格的“受限区域”强制检测,除了强制检测外,人员的流动也受到限制——整个区域内的所有楼宇和处所内的人士都要在一段时间内禁止离开这个区,并进行病毒检测。“受限区域”内的人士须留在其所在地并按政府安排接受强制检测,直至区内所有已识别的受检人士完成检测,并且相关检测结果出来后方可离开。政府曾在佐敦、油麻地和北角进行了“受限区域”的检测行动。
其次是“应检尽检”:特定人群须要持续进行强制检测,例如教师、餐厅及酒吧员工、外籍家庭佣工、建筑业工地人员及速递员等职业人群。
此外还有“愿检尽检”:政府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包括在各区设置社区检测中心、流动采样站,及样本收集包的派发点及收集点,为市民进行免费检测。
(3) 封关
由2020年2月4日起,除香港国际机场和两个陆路口岸(深圳湾口岸及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继续运作外,为了减少跨境人流政府暂停其他所有海陆跨境口岸管制站的旅客清关服务。所有来往内地和澳门的渡轮服务暂停。
(4) 入境限制及划分不同风险地区
政府根据疫情发展和严峻程度,将个别国家或地区列入风险地区名单,按风险分为a1组、a2组、b组、c组及d组指明地区,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入境人士,就疫苗接种、登机前的核酸检测证明、在下榻酒店接受强制检疫强制检疫安排等,实施不同的要求。
例如来港前14天曾在台湾或海外地区逗留的人士必须(i)已完成疫苗接种并持认可疫苗接种纪录;(ii)持预定起飞时间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iii)持在指定检疫酒店预订抵港后房间的确认书,方可登机来港。入境人士抵港后须在香港国际机场接受“检测待行”安排,在确认测试阴性结果后,会由指定车辆转送往指定检疫酒店。检疫期间须每天接受快速抗原测试,及在特定日子接受核酸检测。
(5) 航班熔断机制
政府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疫情风险,实施航班熔断机制。例如第五波新冠疫情爆发后,政府曾对澳洲、加拿大、法国、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英国、美国、尼泊尔等9个国家实施地区性航班熔断机制,禁止所有从这9个地区来港的民航客机着陆香港,并同时限制于14天内曾逗留该些地区超过两小时的人士登上任何民航客机来港,以阻止相关地区人士经转机到港。
同时,实施因发现输入个案而触发的个别航班熔断机制。在个别航线熔断机制下,如航班因有乘客未能符合登机条件来港而触及机制,相关航空公司会收到警告并被罚款。如有关航线的航班在10天内再次触及有关指标,则有关的航空公司从同一地点抵港的民 航客机航线将被禁止着陆香港5天。
政府在2022年4月取消对这9个国家禁飞令,特首李家超上任后随即也在今年7月宣布暂缓针对航班的熔断机制。
香港在第四波疫情后,有一段时间,2021年的5月至2022年初,大致维持了清零的状态,对外来输入的个案也进行了有效的管控。2022年年初爆发第五波疫情,规模远远超过之前四波,每天个案数字高达数万。更严重的是死亡数字大幅飙升,香港的感染率及死亡率,与人口比例计算,远远超前许多其他地方。
2. 2022年初第五波疫情的爆发
第五波疫情从2022年2月份开始爆发,3月份达每天六、七万个个案的高峰期,逐渐下滑到五月份时,每天二、三百个个案。七月中的个案数字再次逐步爬升,之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反复状态(图3)。11月中开始出现持续上升的态势,目前每天个案达1万5到2万宗左右。以内地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比例来看,约等于每天出现四万到六万个个案,这还不是真实的情况。
图3:2022年香港新型冠状病毒病本地个案(2022年1月1日至12月23日)
注:个案数字不包括输入个案。(数据来源: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022年12月23日)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大爆发时,需要隔离大量的感染者和紧密接触者,隔离设施的容量远远不足。原来在发现案例时,会处理和跟进感染个案,采取措施制止疫情扩散,找出相关个案,堵截传播链的做法,也因个案大幅上升而不能维持,被迫放弃。
与内地目前面对的情况相似,政府随后宣布,将防疫抗疫的重点放在应对重症及减少死亡,防止医疗系统的崩溃,而非在遏制病毒的扩散上。无症状或轻症的病人改为在家中隔离治疗,虽然香港拥挤的居住环境,远远不适宜这样做。这样的做法一直维持到现在。
政府另一大改动,是推出自行检测结果申报平台,以不强制的方式,鼓励自行检测结果阳性的市民向政府申报,也导致每天数据失实、失真的情况。
申报平台生效后,政府现在每天公布的数据包括两部份(核酸检测阳性个案及快速抗原测试阳性中有申报的个案)。这个做法表示政府所公布的疫情数据并不准确反映实况,理由是政府进行强制检测的范围非常有限,并不反映社会上的全面、整体情况。
此外,这些数据的相当一部分,约3/4到4/5,是来自自行检测阳性个案的自愿呈报,其中有自愿,也有强制性的检测要求(如学校、某些活动、政府机构、安老、医疗服务工作人员等)。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阳性个案没有呈报,政府并没有数据或估算。因此,公布的数据一定是低于实际数字的,但实际数字到底有多高则没有办法进行估算。但作为观察每天个案数目的变化趋势,这些数据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 第五波疫情近期的情况
香港过去两个月,第五波疫情的延续并出现恶化,本地确诊个案有明显的上升态势,最近一周升幅更为显著,每天个案数字录超过14,000宗(图4),日前更接近二万宗,情况看来只会进一步恶化。
图4:香港过去两个月新型冠状病毒病本地个案(2022年10月24日至12月23日)
注:个案数字不包括输入个案。(数据来源: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022年12月23日)
更迫切的问题,是近期公立医院接收新冠患者的情况(图5),不论是目前住院的个案数目,抑或是重症及病危的确诊病人数,均持续上升,近日更每天出现30-50宗死亡个案。疫情开始至今,本港累计死亡个案共有11,373宗(图6)。现在因为新冠病毒住院的人数达4000多人,每天需要入院治疗的人有五、六百人。香港的医疗系统的应付能力已达临界点,压力已大增,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调整,包括放松了这些病人在医院的处理条件,及取消了一些针对公众的非紧急服务。
图5:公立医院接收新型冠状病毒病个案情况(2022年11月1日至12月23日)
数据来源:香港医院管理局12月23日
图6:香港第五波疫情每天死亡数字及累计死亡数字(2022年2月1日至12月23日)
注:有关9月23日的公布的死亡数字,是经核对由卫生防护中心提供2019冠状病毒病确诊个案的更新名单后,医管局发现部分死亡个案统计数据需作调整。经调整后,第五波疫情期间经医管局呈报的死亡个案统计净增加153宗,全部属在二至四月高峰期间的死亡个案。(政府新闻稿,2022年9月23日)
(数据来源:医院管理局,2022年12月23日)
必须指出的是,因为死亡成因的定义不同,各地的数据不可以作简单的比较。香港的定义较宽松,所有在死亡前的一段时间内,曾验出阳性的死者,都计入死亡数据。其他地方的做法则比较严谨,只计算因呼吸病而又感染的人才计入内。这样导致的差别会很大。
4. 抗疫防疫政策及最新发展
香港政府目前的防疫政策,除规定市民在公众场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外,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强制核酸检测:根据来自地区污水检测结果,对出现个案的屋宇的居民进行强制围封检测,或提供免费的抗原测试工具,以及对于指定期间曾身处阳性个案到访地点的人士,要求他们进行强制核酸检测。检测免收费用。
2)引入市民自行检测 : 政府在未能推行强制性的全民核酸检测的情况下,鼓励市民自愿性的自行快速抗原测试,希望找出更多隐性的案例。另外,也要求市民进入某些特定处所时需要自行检测。
3)实施限聚令:限制在公共场所,主要是餐厅及特定场所的聚集人数,控制每桌人数及场地容纳人数的上限,对私人聚会,或大型的公众活动也作出限制。
4)鼓励接种疫苗,提高接种比例,限制没有接种疫苗的人进入餐厅及特定场所。政府虽然没有使用强制性手段,但限制没有接种疫苗的市民的活动空间,收窄市民的选择权利,让更多人打针,是一种软性的强迫手段。
5)对外来(内地及澳门以外)的入境人士,要求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到步后强制检疫隔离,一段时间内活动受限制。
香港政府基本上已向全民提供免费核酸检测,采样点虽然不多,但没有预约的要求。除一些因职业上有要求强制检测的人士外,港府没有推行常态检测,而广泛使用快速抗原检测。
在鼓励疫苗接种方面,港府采取的是软性的强迫措施,包括以“疫苗通行证”,限制没有接种疫苗人士的活动,如禁止他们进入特定处所等,原则都是提供接种疫苗的诱因,而非采取法律强制的手段。接种疫苗主要的功能并非防止感染,或控制传播,而是减少感染后出现重症或死亡。政府目前鼓励市民接种疫苗,针对的主要是老年人这样的高危人士,避免出现大量重症而引致公共医疗系统崩溃。
(1) 疫情现况和政策调整的最新发展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年7月上任后,对防控措施作出调整,指出政府是本着“科学为本”和“精准抗疫”的原则以控制疫情,强调政府采取五个基础策略以应对疫情:1)不躺平;2)减重症、减死亡;3)保护“一老一幼”;4)识别风险人士以强化管理;及5)平衡风险和经济动力。
第五波疫情涉及目前流行的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奥密克戎传播较快、潜伏期较短,引发的病情相对轻微,无症状的案例多,死亡率偏低,因此近期疫情的应对措施亦因应这些情况作出了调整。此外,内地12月初公布“新十条”,内地放松政策,香港面对进一步加快放宽防疫措施步伐的压力。
政府近期已放松大部分的防疫措施,防疫重点已不在遏制个案数目上升,而放在防止大量重症和死亡出现。现在还保留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通行证”、限聚令、口罩令、大厦强检、中小学学生每天上学前自我检测,及要求进入一些特定处所或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士定期进行强检等。已放宽的防疫政策主要是:
1)取消“安心出行”(香港的健康码)扫码,市民出入公众场所只需出示“疫苗通行证”;
2)取消居家检疫人士电子手环要求;
3)撤销餐饮处所及宴会人数上限、免除宴会及多类处所快测要求。对餐厅、酒吧及一些公众场所,基本上已取消所有限制;
4)从内地或澳门抵港的人士,入境前不用预约“来港易”和“回港易”计划的配额。从内地及澳门来港,基本上已复常;
5)撤销了从台湾及其它国家抵港人士的强制隔离及活动限制。取消旅客在登机前要提交核酸检测的要求,用快速抗原测试取代。检疫要求只是到港后作两次核酸检测,及自行做抗原检测。
6)取消未完成接种疫苗的香港居民不能登机的限制(曾逗留海外地区的非香港居民,必须完成疫苗接种(或取得医学豁免)方可登机的要求则仍然维持)。
(2) 对外全面开放
对于从海外地区或台湾入境的人士,核酸检测及强制检疫隔离的要求,由疫情初期隔离21天,后来减到14天、7天、3天。政府面对商界庞大的压力,后来检疫措施再改为“3 4”模式(三天酒店隔离,加四天医学观察),及后再进一步放宽到 “0 3”(不用酒店隔离,医学观察三天)。最新公布更撤销抵港人士的“黄码”限制(即接受3天医学监测,限制活动),基本上已解除入境的防疫限制,只要求到埗后的首5天每天自行进行快测,并进行2次核酸检测。
香港新型冠状病毒病输入个案
(2022年7月13日至12月23日)(数据来源: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022年12月23日)
香港放松入境限制至“0 3”以后,输入个案明显上升。但入境防疫政策带来的风险,不在已掌握的个案,是在于走漏了多少个个案,以及这些个案对香港的影响又有多大。目前的防疫政策无法找出感染源头,也无法知道走漏的个案造成的影响。这些入境人士有机会带来新的、更有杀伤力的病毒变种,这是香港正在面对的难以评估的风险和问题。
由输入个案引发的关联个案是个需重视的问题,也是造成第五次爆发的成因之一,就是由国泰机组人员从境外回来后引发的社区传播。从疫情刚开始时头一年来的案例来看,香港在这方面的应对政策基本上是有效的。但第五波爆发后,基本上已经不能继续追踪这些关联个案,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控情况。
5. 对香港应对疫情政策的分析
香港在百年前曾有过处理鼠疫的经验,但目前的政府在抗疫上的经验非常有限,特别是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毒covid-19。因此疫情2020年初在内地爆发之后,香港的基本政策就是跟随内地的做法。这种政策的主要动机就是香港要尽快争取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因此需要满足内地的要求,达到“清零”。
内地对疫情采取“动态清零”的严格政策,“外防输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包括来自港、澳、台的入境人士采取严厉的管控办法。香港有巨大的动机要跟随内地的做法,争取“清零”,才能让几十万惯常往来粤港的港人,以及大量内地访港的游客及商务、公务人员恢复正常活动。这一政策在开始的两年基本上是成功的,在这段时间内的四次爆发,相对都不严重,每天只是几十个案,最多也只是过百,基本上在一两个月内就回归平稳,即每天不是“清零”,但只有几个个案,这后来被确定为符合“清零”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中央准备在今年年初恢复两地的正常通关,但因为香港疫情随即大爆发,不单通关被叫停,香港的防疫政策亦被迫作出重大调整。
香港第五波爆发的教训,是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的高危群组重症很多,导致香港的医疗系统崩溃,病床不够,救护车不足,病人的死亡率升高。政府随即将鼓励老年人打疫苗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但成效有限。随后又出现儿童感染死亡的个案,因此鼓励父母让儿童打疫苗,也成为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大量个案的出现,原来的管控措施已出现落实上的困难,政府被迫大幅度调整各种抗疫防疫政策。
政策大变的另外一个理由,是7月新政府上台后,经过两年多的打击,商界(特别是与旅游业有关的行业)大力鼓动舆论,向新政府施压,要求放松对外来人士的入境限制,导致了政府一连串的松绑行动。政策改变的前提,当然是根本性地改变了两年多来的政策考虑的重点,也基本上放弃争取与内地正常通关。
恢复与内地正常免隔离通关,是香港的迫切需要,对民生及经济都有重大影响。由香港进入内地困难的问题,疫情开始至今一直未获得解决,政府对此并没有话语权。香港政府认为在香港不可能引入全民强制检测的举措。没有这一基本手段,就谈不上“清零”。最后认命,虽然口头并不承认,接受做不到“动态清零”的现实。
新一届政府决定放弃争取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先对外放松入境限制。直到中央发布了“新十条”后,内地抗疫防疫的态度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在各种措施陆续被放松后,社会对与内地恢复免隔离通关亦有了新期望。这方面流言很多,情况仍在发展中。
第五波爆发的一个教训,是外防输入的失败,后果可以很严重。这次失败引致新病毒变种omicron(奥密克戎)进入香港。因其传染力强,迅速引发每天数万个个案的情况,这会是目前香港及内地在新政策——对外开放,对内放松管控的情况下,需要面对的一个危险及问题。
香港政府处理疫情的另一问题,是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整体的计划和长远的应对规划。处理的手法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时反反复复,表现得毫无章法。
第五波疫情爆发时,出现大量病人在医院外露宿等候入院的情况,而多间养老机构出现的大爆发,令大量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死亡。对于染疫而居家隔离的市民,全无准备,支援自然亦严重不足。疫情初期叫停堂食的政策,导致大量上班工作的市民,要坐在路边吃盒饭,引起社会猛烈的批评;在接种疫苗服务需求不足时,随意削减疫苗接种站,跟着又引入“疫苗气泡”的新政策,推动市民接种疫苗,结果随即出现接种服务不足的情况,政府又要匆匆狼狈地增设接种站。这些都是政府缺乏危机意识及整全计划的例子,造成市民不满的重要原因。
香港三年来的抗疫防疫政策,包括新政府近半年来的对策,虽然不算是个抗疫防疫的好典范,但是其中有些做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香港首先取消了对入境航班不合理的熔断机制。内地11月宣布的“20条”也跟随了这个做法。新一届特区政府比较做得好的地方,是在一些具体的、不合理的措施上,迅速拆墙松绑,如取消对由内地入境人士的各种限制及要求。内地在这次爆发前,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对从内地入境的人士根本不应该有任何限制。
6. 两地政策上互动的情况
疫情的头两年,香港基本上是努力跟随内地的抗疫防疫政策。但因为社会条件不一样,香港无法执行全民强制检测,也不可能执行像内地那样严厉的大范围封控政策。因此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只隔离确诊者及其家庭,对周边范围的居民,也只进行一次强制检测,不限制活动。
直到内地“新十条”之前,香港基本上是跟随内地的做法,在遇到做不到的情况时,则作出调整。但到新政府7月上台后,在商界及舆论的压力下开始转向,对疫情基本上放弃管控,但并没有放弃一些检视及跟踪的措施。
上月在内地发生的情况,使两地的疫情处理手法出现对调。内地大量引进香港7月后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容许确诊者在家中自我隔离,鼓励使用抗原检测,但内地不要求当事人像香港那样上报。内地不单止出入禁止要求查验核酸捡测(这香港原来就没有),更是完全放弃使用健康码。应该说以前是香港跟内地,从这个月开始,是内地学香港,而且走得过了头。最后的结果如何,除了已见到的情况外,尚待观察。
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两地的新政策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香港放松境外人士入境的限制,结果是外人来港并没有多大的增加,与正常的情况仍然相差很远。激活的是港人到外旅游,对本地的经济活动,除了旅行社外,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害。外国人不愿意来港的理由,很可能是在确诊阳性后,仍有隔离的要求。这情况在内地已不出现。因此,商界仍然呼吁要放弃全部强制性的防疫措施,实际上争取躺平,对这争议仍然未有定案。
内地大幅度放松防疫措施,期望恢复社会及经济活动的常态,但出现的结果是群众怕感染,足不出户,街上及商场空空如也。这情况可能只是短暂的现象,到爆发的情况平淡后,市民的生活及社会的经济活动会恢复如常。
7. “清零”、“动态清零”、共存与躺平,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
内地及香港在互动的情况下,走向新的防疫对策,先后将工作重点由管控,防止扩散,转移到处理重症,压低死亡率。这一改变引起了各方的议论,国家是否已放弃执行了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 用“躺平”的态度应对疫情了呢?香港早已放弃争取动态清零,内地在“20条”后,这个词也不再提了,如何理解新政策的整体意义,首先要为这几个常用名词的定义,作出澄清及规范。
“清零”,后来调整为“动态清零”,是因为一些人对清零的误解,以为清零就是不会再出现个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家仍与外间有多方面的往来,无论是人,还是货物、运输器械。外防输入不可能万无一失,因此外防输入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清零实际上是动态清零。
但目前香港的做法,已不再寻求清零,但这也不一定是“躺平”。有观点认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并没有真正躺平的抗疫防疫政策,因为多多少少政府都有相应的举措处理疫情,这是个歪理。想抹杀这争议重要的根本分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与病毒“共存”这说法。
在西方国家采取躺平的政策下,新冠病毒很可能会长期存在,不断出现变种,有些是越来越没有杀伤力的,也有可能是更恶劣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如果成功落实动态清零政策,国家全无个案,现实是也要同病毒“共存”,因为病毒广泛存在我们国家以外的地方。如何共存,仍是一个难题。
所以是否共存不是一个问题,鼓吹共存的人,实际上是认为动态清零不可行,或成本太大,应该放弃,改为采取躺平的对策。躺平政策实际上就是没有对策。准确的说法,就是当局应对疫情,不是没有政策,如劝导群众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检测等,而是基本上,对群众不采取任何强制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躺平”与“不躺平”是有根本性分别的。
8. 一些问题的分析
抗疫防疫的政策,本质上是个政治性的决定。是根据科学、医学的事实及道理,及其引申出的各种抗疫防疫措施、要求,以及对这些措施会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反响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对两者作出的一个平衡、取舍的判断。这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决定,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判断。
在全球抗疫防疫的战线上,也形成一个政治矛盾。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办法,但结果是互相影响。这些差异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制度竞争,国与国之间能力的比较,族群、文化优劣的比较。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层次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媒体上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斗争现象。
在内部,抗疫防疫政策造成的矛盾也不少。除了对政策的不同意见外,也涉及一些本来就对政府不满的人,利用这事作为发泄的借口。更实在的,是防疫防疫涉及一群利益由关者,如制药公司、医学用品供应企业,均直接卷入这些争议之中。用这个药物,不用那个药物,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因素使得有关防疫抗疫措施的讨论,常常并不建基于简单的道理及事实上。
这些矛盾在信息的平台上,常常出现激烈的消息战。真实的、有诚意的讨论,争议不少见,但虚假、有倾向、有利益背景支持的消息、资料、论述也不时出现,混杂在各层次的讨论中,使得很多时候讨论未能向健康的发展,也在大众中引起不小的混乱及不必要的分歧。
9. 前瞻与走向:几个基本问题:
(1) 应对病毒变种
本港及外地感染个案大增,病毒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让变种病毒出现的机会大增。这不单是指香港的情况,在不少与我们来往多的国家和地区,均采取躺平政策,出现病毒的新变种层出不穷,全球各地的风险也成为内地及香港的风险。香港及内地如果完全放松外防输入的政策,输入外来的,或自身出现变种的风险大增。病毒不断变种是一个自然现象,新变种的传播力和杀伤力会增加或会减弱,也完全是偶然的结果,无法预料和推测。
(2) 后遗症
在感染新冠病毒案后,出现后遗症是个问题,虽然仍然未有一个很清楚的结论。根据世卫及其他国家的观察及研究,感染者痊愈后,不少人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长新冠),长新冠的情况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症状可以非常严重,如脑部能力退化、呼吸功能出现问题等。让病毒广泛流传,即使当下的流行病毒株不会造成过多的重症及死亡,但病者痊愈后出现后遗症,仍是社会要面对的一个不明确的风险,将来或会对医疗系统带来重大的压力,这个问题不能轻视。
(3) 信息战线
因为对病毒的认识,仍然有一定限度。各种情况也不断变化,有关的信息非常混乱。加上疫情不断变化,政府宣布的措施亦不断有变,更有人蓄意制造混乱,不时发放假消息,或无根据的说法。在这抗疫防疫复杂的环境中,群众非常难适应,对自己面对的一些情况难作出明智的决定。故此,一个权威又及时的信息来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情况,各地都做得不太理想。
(4) 常态化的准备
对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有两个极端的不同说法。一个是病毒杀伤力会变得越来越小,疫情会常态化,变成另外一种类似流行性感冒的季节性流行病。这是一种可能,但并不是必然。更加大杀伤力的病毒变种,也有出现的可能,这纯是一个偶然、随机的事件,不可不防。
无论如何,对这病毒的管控常态化,都要有一个准备、预案,抗疫防疫政策不能只是见一步行一步。在这方面的工作,内地与香港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10. 结语
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现,直接冲击到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环境及社会情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面对的病毒只是同一种,大家的经验有很多可以互相参考,互相学习的地方,但过去三年里,现实情况看来并不是这样。香港与内地同在一条船,两地关系密切,在这问题上,无论是现在,或是面对的将来,都需要有更大的互动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