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新闻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因此,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发挥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作用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新闻学通常划分为史、论、业务三大板块,其中新闻理论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对新闻理论的反思、探索与创新,特别是要走好以下三步:
首先要“破”,即破除对某些西方新闻学概念的“自然化”想象。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建构的“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成为许多新闻工作者追捧的职业规范。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在客观性原则指导下为公众提供不掺杂情感利益的“客观真相”。作为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产物,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不宜被盲目普遍化和“自然化”,更不能被当作先验正确的绝对真理来生搬硬套地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实践。以“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客观性”为例,其本身并不具有所标榜的超阶级性和普适性。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凯瑟琳·刘(catherine liu)认为,“一旦报道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客观性就会妥协让步”,学者赵月枝也认为“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议会政治框架内,客观性是存在的,但超越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性是没有的”。鉴于此,在系统了解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学界需更进一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开展批判性思考,打破对某些西方新闻学概念的“自然化”想象,激发问题意识,这对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其次要“融”,即融通中外拓展新闻学研究的理论视野。新闻真实在新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中外的共识。长期以来,符合论真理观成为认知新闻真实的主导哲学范式,即认为新闻真实取决于记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的契合,这也构成了西方新闻理论体系中“客观新闻学”的重要哲学逻辑。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亚历克苏丝·麦克劳德(alexus mcleod)在比较研究中西方哲学真理观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忽略具体“范畴”、坚持真理意义始终如一的“真理单一性”问题,在比较哲学视野下探索“广义的真理”。这种融通中外的思路对开拓新闻学理论的研究视野十分重要,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精华,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实际上,中国哲学对真理问题也进行了诸多有益思考。比如,庄子具有反对客观真相的视角主义倾向,认为是非、然否之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儒家的“正名”思想则说明命题和对象之间的恰当匹配有利于改善社会秩序,这些都对新闻真实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目前,新闻学界对中国哲学的挖掘还有待深入,如何运用中国哲学智慧来完善新闻理论体系或可成为未来理论创新的一个突破口,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要“立”,即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和线索,在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国内外新闻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植实践、守正创新。还是以上述新闻真实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述评西方诸种真理观时可发现,符合论真理观忽视实践并割裂主客体辩证关系,解释学真理观缺乏彻底的批判性和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用主义真理观脱离唯物主义且具有利己主义倾向。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彻底的批判性和鲜明的人民性,由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生发出来的新闻真实论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指导中国的新闻实践。此外,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强调“人民意志”,提出报刊的使命是“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认为报刊可通过舆论引导,将局部的“私人利益”转化成更多人关心的“普遍利益”,从而促进问题解决和社会发展,这些论述都为新时期新闻舆论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指引。
总之,实现新闻学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破、融、立相结合,做到反思与建设、批判与创新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理论更具解释力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