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 郭本禹:中国分析心理学的超越之道-亚博电竞网

谢伟 郭本禹:中国分析心理学的超越之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9 次 更新时间:2023-03-02 16:21

进入专题:  

谢伟   郭本禹  

为了解决分析心理学遭遇的科学立场和精神分析认可的双重挑战问题,自荣格提出分析心理学理论学说起,借鉴其他相关学科中的理论观点为新开创的学说奠基就显得极为迫切。多元整合视角贯穿荣格、后荣格理论及实践发展的全过程。进入后荣格百家争鸣阶段,荣格心理学经各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业领域人员重塑,已发展出多元文化的后荣格心理学。然而,过度多元化导致后荣格心理学面临“盲人摸象”的困境。事实上,除了外部多元整合视角外,真正贯穿荣格分析心理学主线的是内在体验。在体验层面上,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共鸣,且中国文化体验更为独到。因此,以独具中国文化智慧优势的体验观作为突破口,或许是构建更具普遍意义的中国分析心理学的超越之道。



荣格及后荣格多元整合观


荣格承袭詹姆斯心理学多元主义观点,提倡分析心理学的多元整合观。虽然荣格经常被人冠以众多的称号,如哲学家、科学家、精神分析信徒、后现代主义者等,但他将自己定位为实证科学家,多元化整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理论及内在体验的可靠性,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兼具人文和科学属性的普遍心理学。比如,除了用词语联想测验证明情结存在之外,荣格也从神话中寻找人的核心情结;从生物遗传学角度充分论证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同时用人类学实地考察方式证明原始人和现代人存在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综合来看,荣格在寻求学科可靠地位过程中,借鉴了考古学、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哲学、神学、教育学、微观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众多学科。


荣格多元化的概念体系引申出多元化的后荣格学派。后荣格学派的作品在重复荣格术语体系的基础上仍持外部学科多元整合观,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加强了与精神分析的整合,增加了多元文化视角。如后荣格学派从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精神分析、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视角对原型概念及原型理论进行了重新阐述论证。此外,后荣格学者进一步加强了荣格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的整合,目前已形成关注童年期对人格发展重要性的发展学派和强调中立、移情、反移情的后荣格精神分析学派。后荣格心理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文化转向形成新荣格主义,强调在荣格和后荣格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上,超越现有的分析心理学。其中,将荣格心理学与心理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整合起来是重要的方向。


虽然后荣格学派在多元整合观的引领下“创造”了各自多元的后荣格心理学,但也导致荣格心理学学说分裂,内部矛盾重重,甚至荣格术语在不同研究者中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意思。这些“自创”的心理学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乃至与荣格也没有什么联系。正因如此,荣格的普遍心理学尝试早在第一代后荣格学者时代就已破灭,荣格为此批评道:“我的学生太多了,他们用从我手中接过的东西编造了各种垃圾。”



中国文化与分析心理学整合


荣格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受到了中国智慧的深刻影响,他将中国文化视为分析心理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经卫礼贤引介,荣格深入研究中国炼丹术和《易经》,并认为《易经》包含中国文化精神和核心。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曾坦言:“分析心理学与中国的联系是重要的……荣格深受古老中国智慧的启发。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历久弥新的深切联系。” 默瑞·斯丹(murray stein)亦认为,分析心理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之中。荣格认为,文化的关键任务是在人性与动物性之间建立联系并达到平衡。而中国文化恰能使对立双方保持平衡,这是高等文化的标志。因此,他极力推崇中国文化并将其引入西方心理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以发展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最终解决西方心理学和社会所面临的信仰与科学的冲突、重物质轻精神的单边发展模式以及荣格自身的心理冲突等问题。


除了荣格本人受中国文化影响外,后荣格分析心理学亦积极借鉴中国文化智慧以获得发展。如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的创始人多拉·卡尔夫(dora kalff)用周敦颐的哲学作为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运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以及《易经》对沙盘游戏的个案进行分析。此外,意象体现技术(embodied imagination)也从《易经》《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孔子的教诲和禅宗的精神等中国文化中获得了诸多灵感和启发。虽然从外在多元整合视角看,中国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整合工具,但从内在体验视角看,正是荣格本人的幻想和梦与中国文化中高度发达的体验产生了共鸣或感应,才使得荣格与后荣格心理学者借鉴中国文化智慧。


体验——超越性整合之道


体验是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共识,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和荣格体验层次均是一种超越个人和主观的体验水平。荣格用各种各样的术语来描述这种体验,如“原型”“集体无意识”“心灵现实”和“自性”等。相比之下,中国体验更为丰富多彩且自成一派,它贯穿于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并延续至今,如儒家的“至善”“君子”“中庸”体验,道家的“道”“无为”体验,佛家的“禅定”“无我”体验等。因此,以体验为中心是中国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基点,这为建立以中国人为主体且独具文化优势的中国分析心理学提供了契机。荣格在自传的开篇序言强调:“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从无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加以体验。”与其说荣格是在多元整合,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体验寻找象征性语言以进行体验阐释。他提出利用象征表达的综合性方法来阐释自身的体验,如用佛教曼陀罗象征自性完整体验、用水晶结构象征原型体验、用圣甲虫神话象征共时性体验等。正因如此,荣格才将自己评价为不断向其他学科和学者借取知识的“最受诅咒的业余爱好者”。


荣格认为,心理学家应该体验身体中各种形式的爱、恨和激情,同时充分体验生活。这一观点与国内学者刘昌教授对体验所作定义趋同,即体验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亲身实践的感受,不同个体将生活中的感受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或世界观的言说就构成了个体不同的体验哲学。体验始终贯穿在荣格作品中。从1912年起,荣格开始进行自我实验,他称之为“与无意识的对抗”。他运用“积极想象”法把幻想和梦境体验作为研究材料,创作了一部名为《红书》的文学和图画形式的作品。荣格式的体验贯穿该作品核心,并用隐喻方式如实地记录了其内心经历和思想过程。体验是荣格心理学被视为统一理论学说的一个核心主线。在体验的层面上,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和自成一派的特点,如刘昌教授所言“孔颜乐处”“坐忘”“禅修”等。尤为特殊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体验比西方文化更具优势,如儒家中庸体验和佛教中的自性曼陀罗完整体验等,这些都是荣格苦苦寻找的解决内心对立冲突之道,也是化解西方文明意识偏执化的良药。


分析心理学家塞缪尔斯亦认为,以体验为中心,而不是以概念为中心,能超越主客二分,最终建立一种更为普遍的心理学。此外,后荣格学派中古典学派、发展学派和原型学派均强调自性的象征性体验。被国际分析心理学界称为新荣格学派新宗师之一的申荷永教授开创性地以中国文化“心”(heart)的意象和意义体验为核心,将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文化进行多元整合,形成了核心心理学体系。总之,体验才是分析心理学界的核心共识。因此,若以中国文化的众多体验为基础,对文化体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则完全有可能超越多元整合观,并最终构建中国分析心理学体系,为世界分析心理学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16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