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报告-亚博电竞网

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244 次 更新时间:2023-05-10 10:01

进入专题: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价值理念,是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与理念源泉。做好中国文明观的对外阐释,既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助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2022年,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举办了5场专题研讨会,邀请来自宣传系统主管部门、学界、国际传播业界、国际组织等方面中外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交流。在系统梳理专家学者精彩观点,并融入相关领域权威研究成果后,整理形成本报告。

一、中国文明观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向度

中国关于“文明”的阐述最早见于《周易》,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明以止,人文也”等,文明在此处有开化、文治、教化之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国文明观的时代内涵日益丰富,理论意蕴不断升华。习近平主席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贺信中提到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文明观提供了重要指导。

1.中国文明观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文明平等、文明互鉴是中国文明观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文明观区别于西方文明观的主要方面。18世纪,法国政治家米拉波在《人类之友》中首次使用“civilization”概念,用以和野蛮、原始相区分。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大行其道,将世界各国按照文明等级分为文明国家、半开化国家与野蛮国家,并以西方价值构筑“普世价值”体系,对于不符合其标准的国家动辄武力征服、政权颠覆、实施制裁等。

中国文明观超越了西方所谓的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强调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的“天下文明”观是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平等交融,而非标示种族、内外、等级、敌我关系的文明观。在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

2.中国文明观是协和万邦、兼容并包的文明观。包容、对话是中国文明观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优秀基因,也包含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观念,和“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大国胸襟。不同于西方学者主张的“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中国文明观强调,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个体层面,佛以修心、道以修身、儒以应世,三者相互补充;在国家治理层面,儒家侧重社会伦理秩序,法家侧重国家法律与制度,兵家侧重国防与战争,纵横家侧重外交,阴阳家侧重天文地理,道家侧重与民休养生息。而在相互补充、相互吸纳之后,文明之间能够“对撞生新态”,推动文明发展上升到新的层次。

历史上,阿拉伯世界的天文、历法等文化成果与造纸、印刷、火药、丝绸、陶瓷等中华文化精髓在丝绸之路交汇,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交融,推动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交流对话中生生不息,也为世界提供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典范。

3.中国文明观是同舟共济、共享发展的文明观。中国传统哲学崇尚整体论,认为阴阳、五行、万事万物都是密不可分、相连相通的。从整体论出发,中国文明观认为人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的幸福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幸福,而其他国家的苦难很快也可能变成自己国家的问题。正如老子所言:“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只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世界,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零和博弈,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

着眼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全球治理面临重重挑战。习近平主席曾多次以船作喻,揭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享发展、共创未来。中国接连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携手与共、弥合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展望未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演进,新型全球化呼之欲出。中国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性举办进博会等方式,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承诺:“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同舟共济、共享发展是中国文明观的鲜明底色,更是世界各国共克挑战、共创未来的实践指向。

二、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仅功在当代,也利在未来;不仅有益于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永续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报告试从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于国家、世界文明以及人类发展的意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1.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力量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前,如何从文化大国升级为文化强国,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只有拥有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才能在全世界推广、阐释、宣介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才能掌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明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的思想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互鉴、和合共生的精神财富。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是夯实中国话语阵地、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必要行动,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是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的关键举措,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力量源泉和基本支撑。

2.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标志,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1]多元文明和谐发展是推动各个国家、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世界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等“有毒”论调,渲染东西方文明对立,以“文明”名义为各种霸凌争端进行合理化归因,借以维护其霸权地位和强权政治。世界许多区域因而深陷对抗甚至冲突中,极大阻碍了多元文明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和谐共生。

中国文明观蕴含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价值理念,是“文明等级论”“文明冲突论”等“毒苹果”的天然“解药”,可以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向。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用融通中外的话语向世界揭批美西方文明观的狭隘荒谬,倡导文明平等、文明交流的价值理念,既能使中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也可以为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群芳竞艳。

3.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是,由于主体身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意识形态等差异,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智库学者认为它是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一剂济世良方。另一方面,个别国家的过度解读和质疑之声也逐渐浮出水面,少数西方媒体甚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污名化传播。[2]

同舟共济、共享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文明观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术语、概念进行融通中外的创新性表达,可以打破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话题的话语垄断,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基础。

三、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机遇与挑战

(一)主要机遇

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建构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需要寻找、确立主流话语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建构中国文明观对外话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

客观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话语,建构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和语境基础。

主观上,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路径,丰富了人类文明内涵,深化了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汇聚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核,为建构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的逻辑导向和学理支撑。[4]

2.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宏观变迁为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力量格局、体系格局、发展范式等方面深度变化。[5]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动能略显颓势,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力量大幅上升,世界向多极化、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世界大变局下遭遇挑战,货币、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以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系结构亟待改变;由传统工业化主导的发展范式向数智化、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新工业革命、保护主义与大国竞争交织,全球价值链面临结构性重构。在全球变局下,美西方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其奉行的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开始被基于尊重和对话的文明观所取代,中国文明观的对外传播迎来历史机遇。

3.汉学热、国风热助力扩充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主体。随着我国的崛起,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国际社交媒体上,外国友人身着汉服表演中国茶艺、访至武当学练中国功夫、面涂油彩试唱中国京剧,以各种方式深度融入中华文化氛围;海外学界将汉学研究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拓展至研究华语世界和当代中国的范畴,主张通过接触和参与中国,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众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逐渐兴起国风热潮。根据b站发布的数据,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其中18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约七成,视频创作者们越来越注重在作品中注入国风元素。这些热爱中华文化的群体是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的天然“代言人”,有效扩充了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主体。

4.智媒体和数字技术显著丰富了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正从全媒体、融媒体加速迈入智媒体时代,基于“数据 算力 算法”的智媒体生态逐步形成。无论是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还是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商业平台,抑或中国知网、外文局学术宝等知识服务平台,都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在全球媒介生态的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智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从诸多方面为中华文化、中国文明的国际传播赋能。一方面,元宇宙、nft等新兴媒介不断涌现,拓展了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的渠道载体,打破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提高了对海外受众的触达率;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得到凸显,场景化、沉浸式的内容呈现突破了语言、文化的隔阂,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更好实现传播效果反馈和分析,了解海外受众对中国文明观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的变化情况,对中国文明观的传播策略制定、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二)主要挑战

1.“中心—边缘”国际传播秩序阻碍中国文明观的对外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提出,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边缘”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主导了国际关系的规则、主题、动向,后者则游离在主流之外,受到前者的支配和钳制。[6]在国际传播领域,同样存在“中心—边缘”格局分布。中心国家在资本、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绝对的霸权地位,其媒体以“新闻自由”之名进行跨国采访报道,以“价值中立”的旗号支持其“文化帝国主义”行径。相比之下,边缘国家在国际传播中常常处于沉默、失语状态,受到中心国家的规训和控制。因此,要提升中国文明观的对外传播效果,不仅要着力推动对外话语、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建设,还要努力冲破目前的“中心—边缘”国际传播格局,与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一道,消解中心国家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

2.文化折扣和价值观差异削弱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叙事。由于文化距离的存在,中国文化、中国话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文化折扣”。在日韩、东盟等与我国文化距离较小的区域,对外传播的文化折扣也相对较少。而在欧美国家等与我国文化距离较大的区域,由于双方政治制度、人文环境、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方面差异显著,导致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影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外传播工作存在的“重宣传轻沟通、重形式缺内涵、重热闹少深度”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文化折扣”现象,导致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传播力下降,有时甚至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3.中国文明观相关著作外译传播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协同不足。我国翻译产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缺乏,产业链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足。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2021年中国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量为9656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总数量的17.86%,而注册资本在0—1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了总数量的42.69%。可见,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作为翻译产业化的重要命题,翻译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程度还较为薄弱。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仅为252家,且92.3%为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占比仅0.3%。加之我国翻译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不充分、全球化程度较低、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实现对中国文明观的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外译传播,造成译著偏少或质量不高,不利于国外学界和大众受众系统了解中国文明观。

四、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思路

1.坚持“两个结合”,厚植中国文明观的理论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国文明观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融合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因此,必须将坚持“两个结合”作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建构的基础理论和根本遵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国文明观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向度,从文明观层面宣介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行。同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中国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石,推动中华文明思想理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坚持文化自信,赓续中国文明观的精神命脉。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立足点。要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谱系,提炼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精华,为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建构提供丰厚滋养;要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下坚守初心使命,为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建构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力量展现当代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全过程。

3.坚持话语自信,擦亮文明交流对话的中国底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上下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应将坚持话语自信作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建构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擦亮中国底色。要促进中国文明观相关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内在融通,实现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打造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在提升话语对海外受众贴近性、亲和力的同时,要警惕西方的“话语陷阱”,避免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传声筒和放大器。

4.坚持胸怀天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应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基础和实践导向,推动中国文明观与人类发展进一步深度结合。要深入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挑战,助力中华文化介入全球公共议程设置,推动全球治理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用中华文明中蕴藏的中国智慧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要积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的平等互鉴、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中国文明观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与实践路径

1.夯实话语基础,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首先,系统研究中国文明观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具有代表性、辨识度的中华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融通中外的时代化诠释和创新性阐述。其次,以中国文明观为方法,分析阐释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规律,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的中国文明观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再次,以“五个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为核心话语,系统阐述中国“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等重要探索和经验成果,超越西方唯资本、唯阶级、唯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模式,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人类永续发展之路。

2.增强话语厚度,深化中国文明观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先,在理论工作层面,深入推进中国文明观传播现状、问题挑战、传播策略,以及海外受众文化接受偏好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夯实中国文明观话语建构的理论基础,推动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系统。其次,在工作实践层面,从正面宣传的角度,要加强对中国文明观的故事化、生动化表达和物质化、具象化传播,将中国文明观以可感知、可触摸甚至可消费的方式深度融入海外受众日常生活,促进中国文明观的内容载体以文化贸易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从舆论斗争的角度,针对海外关于中国文明观的恶意评论和负面论调,进行及时处理和果断应对,有理有据地公开正确信息,立场鲜明地揭批谎言谬误,同时基于斗争的长期性、常态性,建立一套立足事实、科学有效的语料库。

3.跨越文化隔阂,推动实现中国文明观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首先,要突破传统思维,超越本土语境,正视中外文明观差异,基于中外利益的共同点、话语的共通点和情感的共鸣点,将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与海外受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充分结合,找寻与对象国文明观的最大公约数。其次,引导多元话语主体参与中国文明观的海外传播,建立中国文明观国际传播“人脉库”“专家库”,重点扶持一批海外友华人士、汉学家、留学生等人士,充分发挥上述人群的本土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语言优势,推动中国文明观的海外本土化表达。再次,建立与各主要受众区域、受众圈层相协调的符号和意义系统,树立“受众本位”的话语理念,采用海外受众能理解、乐接受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文明观话语在海外的精细化、本土化、分众化阐释和传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缩小因中外思维习惯、文化价值观念等造成的文化折扣,阐述中国文明观的重要内涵和世界意义。

4.创新叙事方法,丰富中国文明观的内容框架和话语维度。建立完善中国文明观的多元、立体叙事框架,兼顾谈理论、讲道理的“硬传播”和说故事、讲生活的“软传播”。第一,从功能维度,将中国文明观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相结合,探寻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文明根脉。第二,从规范维度,深挖中国文明观的精神内核和伦理支撑,以中国文明观的视角阐述“何以中国”。第三,从文化维度,以中国文明观为着力点,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内生动力。第四,从自然维度,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第五,从情感维度,加强中国文明观的情感化叙事,实现与海外受众的共情、共鸣、共振。

5.打造话语平台,建设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创新实践机制。首先,建好用好现有话语平台,坚持内宣外宣“一盘棋”,做优做大现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不断提升现有话语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其次,创新拓展数字话语平台,用好智媒体、数字媒体等新技术,以元宇宙、nft等新兴媒介形态实现中国文明观的互动化阐释和沉浸式表达,与此同时,利用数字话语平台收集到的大数据实现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效果的实时反馈和分析。再次,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汇总集聚器物、制度、理念、行为等各层次的中国文明观语料资源,加强中华文化、中国文明关键词的规范性表达和严谨性表述。最后,建立健全各类话语平台的协同联动,由中国外文局等专业机构牵头,建立跨领域话语平台协作机制,增强官方话语平台、媒介话语平台、学术话语平台、企业话语平台、公众话语平台间的协同联动,促进学术研究、翻译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新华社,2019年9月27日。

[2] 佟晓梅:《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更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央广网,2019年8月18日。

[3] 叶小文:《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北京日报》,2022年10月17日。

[4] 邱勇:《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

[5] 张蕴岭:《精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7月28日。

[6] 马立明:《中心霸权与外围困境:信息依附论视角下的国际传播》,《东方学刊》2022年9月刊第109页。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