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亚博电竞网

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40 次 更新时间:2023-05-13 08:54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李远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创人类未来提供的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文明多样性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球文明倡议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际,既凝聚治国理政精华的中国智慧,又顺应世界现代化大潮,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将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携手世界各国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多样性 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合作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样,这是新时代的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创人类未来提供的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路径,丰富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内涵,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近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文明之间的诸多矛盾冲突尚未消除,国际舆论场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杂音不绝于耳。但在世界的东方,新时代的中国一直以其特有的文明气质探索国与国之间和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往之道,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孕育出中国自身独具特色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文明倡议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际,浓缩新时代治国理政精华的中国智慧,顺应世界现代化大潮,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以文明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合作的新时代。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类历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发展史,不同文明的互动、碰撞、交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可能,绘制了世界不断前进的斑斓图景。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原生文明,比如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都呈现出独特的形态。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老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思想家们不断涌现,犹如群星闪耀、交相辉映,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古老文明的文化传统,共同点亮了人类文明理性时代的火种。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多样性成为世界性的客观存在,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个体依文明而产生文化归属,并在实践中产生文明内部以及文明间的秩序。在文明的和谐秩序下,各类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道良方。

随着新商路的开辟,来自不同文明的个体愈发频繁地踏上彼此的版图,文明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动力。中国的四大发明途经阿拉伯世界流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郑和驾宝船七下西洋,将先进的技术传至南洋,带动当地族群的文明与开化;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开创了中西科学交流的先河。可见,文明交流互鉴本身就是历史上人类社会互动的基本形态,对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有着突出的意义。历史上区域文明间的互联互通,全球文明间的包容并蓄为新思维、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推动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使国家间力量对比快速变动,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世界文明多样性也受到严峻挑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建立了基本的国际关系秩序规则,进入了以独立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终于踏上了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群体崛起已成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古老文明重获新生、重拾自信,将世界文明重新带回开放对话、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多元包容发展轨道。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必然再次呈现,文明间的相互关系必然重归平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新时代的中国,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指引,正怀着更自信包容的胸襟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推动者,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共生和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但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各类冲突频仍,在应对世界面临的多重挑战中,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更加彰显。

文明交流互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的必由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指出:“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同文明所孕育出的不同发展模式,可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从而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汲取世界各地的现代化经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探索与文明间的沟通学习、深入交流相融合,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互动中,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彼此间的差异,倡导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统一。由中国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鼓励不同国家尊重本土文化,依照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制度、模式、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启迪和借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当今世界战火不断、恐怖丛生和各种冲突矛盾,无论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无法改变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困境。这些理论归根结底宣扬的都是西方文明的标准,背离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实质。当今世界现实已经证明,把一种文明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把世界分割成不可调和的集团,忽视文明间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将严重阻碍国家间关系与全球秩序的和平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各方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是政治文明化的体现,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历史潮流。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尊重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下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宗教观念,增进各国人民对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认同度,人类才能找到一条消弭隔阂与误解,化解冲突与斗争的文明间相处之道,才能确保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世界各国姹紫嫣红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世界各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世界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提供了明确的解决思路,“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推动各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同时有利于吸收各种思想精髓、文化元素,从而赋予这些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

文明交流互鉴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的主要推力。当前,国际社会正快步走出新冠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世界的发展繁荣需要各个文明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此打破逆全球化的顽固思维。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需要文明间的智慧与力量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深层次的指引。在2023年2月给雅典大学希腊学者的回信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中国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化提出的方案便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价值观外交,不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拉帮结派,不搞排他性小圈子,尊重多元与差异,致力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事关物质层次上的紧密合作,更需要树立精神文化层次上的凝聚共识,强化认同纽带。通过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各国加强相互了解、相互认同,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时,不同文明以平等的姿态互相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从而可以打破民族间、地区间的依附与支配,塑造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生命力的文明生态体系。

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定践行者和推动者

自古以来,中国就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和平友好交往中形成了多元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古代先贤早已认识到世间万物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因此,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致力于多样性的和谐共生,转化成孕育在中国古老智慧当中的思想精髓。《礼记》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深刻地指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西汉时期,中国开辟的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交往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丝绸之路为沿线的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打开了文明间互动对话的窗口,人员、商品、思想的互联互通、互鉴互融极大地带动了丝路沿线各个文明的共同进步。同时,面对五彩斑斓的外部文化,中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打开了开放交融之门,不同文化接踵而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包容性思想文化体系。著名学者费孝通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原则,以中国古老智慧谱写了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理想画卷,并提出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成为系统总结中国古代文明观与文明交流实践的智慧结晶。

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指引,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致力于同各民族、各地区展开平等和谐的文明交流对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旗,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参与到国家间、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之中,以共同参与力促共同合作,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保持长期的友好对话与往来合作,并与世界上的主要大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逐渐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外交对话关系。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加强同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多边机制中的协调与合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实现现代化与社会进步寻找机遇、共谋前景。在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始终尊重东盟国家的政治制度与道路选择,积极推进新型关系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合作文明”之路。对于非洲、拉美等跨区域的文明世界,中国积极推动创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等交流平台,建立了与非盟、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不同区域组织间的友好合作机制。中国还推动建立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对话机制,以文明对话为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提出新型文明观,为世界高瞻远瞩地勾画了多元文明发展前路。新时代的中国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中国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用实际行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深耕多元文明交流交融,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力点,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搭建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合作网络。中国创新文明对话合作模式,创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文明对话平台,这些平台成为不同文明间开放、平等沟通的载体和机制,为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提供了持久强大的助力。2023年2月,由中国与希腊共同筹建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百年变局下,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架设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作为中国在思想层面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将会伴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一道,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形态与世界文明格局,引领开创全球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并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擘画美好愿景。

 

李远,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来源:《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注释略。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