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东:以乡村振兴为抓手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亚博电竞网

王秀东:以乡村振兴为抓手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78 次 更新时间:2023-05-29 09:50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王秀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实施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进度和质量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图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各地区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协调推进,为各地区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创造稳定持久的基本前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打造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区域协调发展锚定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基本事实,着力推动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经济关系与发展时序等多方面的协调。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协调、区域发展水平趋近、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适度均衡、人民群众福祉趋于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年来,我国广大农民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支持。尤其是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业部门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部门所需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远超城市,但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在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仅占38%,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重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才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只有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才能让农村在现有的土地上奋发图强,建设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一直都存在,这体现在收入、社会福利、财产、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以收入为例,2000—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56元增加到49283元,增长不到8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82元增加到20133元,增长了近9倍。从数据本身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甚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还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从绝对值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再生产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和农机等。因此,扣除农民生产所需支出外,城乡差距实际更大。而从消费方面来看,202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也快于城镇居民,但绝对值仍远低于城镇居民。显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对标城镇居民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基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最根本的战略基点和出路就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落后的乡村迎头赶上,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乡村自身,充分发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想破除“等靠要”思想,思想扶贫很关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的结果,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各地乡村都要把振兴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把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要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抓住党和国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度重视的历史变革时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一以贯之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持续不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把粮食安全保障这个主业抓稳抓好,让广大农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粮食安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前提条件,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多途径多领域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农林牧渔多元化食物供给保障系统,进一步丰富农村居民的餐桌,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经济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树立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顺应市场供需变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大力促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要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要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做优做美特色农业,着力将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要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升种养水平,进一步深化各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痛点和难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彻底消除城乡差距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认识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长期性、动态性和相对性,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只就乡村论乡村,更要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真正实现与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

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好城乡融合均衡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首先就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等的全面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城乡共建共享。农村要充分发挥资源、生态、人力等优势,主动与城市做好融合。政府层面上则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都市落户定居,也让向往田园生活的市民能在农村享有一席之地,既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度,也促进市民深入田间生活,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同样的公园、医疗、养老、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且在城乡间能够自由流动,保障城乡居民各自权益。

完善帮扶协作机制,增强乡村振兴强大合力。要大力推动乡村建设与现代都市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横向纵向帮扶协作机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间找到契合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通互动。在乡村建设中,不断引入城市先进适用技术和经验,加强城乡交流合作。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更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增强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政府顶层设计,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社会各界合力帮扶的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乡村建设效能。

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城市定位深度融合,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要健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要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大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力度。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增强服务链,提升价值链。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红色资源,加强乡村文旅建设,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editor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2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10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亚博电竞网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