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正见”乃和谐之源-亚博电竞网

方立天:“正见”乃和谐之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 次 更新时间:2022-12-10 11:06

进入专题: 佛学    

方立天 (进入专栏)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是个体主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的活动与内涵是复杂多样的。从结构来说,心有自体与作用两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心有染污与清净之别。从功能来说,心又有心、意、识三面,大乘唯识说认为心是一切现象生起的根本;意是自我意识生起的基础;识是一般的认识作用。“从心开始”也可以说就是从认知开始,就是从树立“正见”开始。

“见”是对事物的见解,“正见”即对事物的正确见解。为什么说“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心”又要从树立“正见”开始呢?具体来说,首先,“见”是主体意、口、身活动的支配者,“正见”是决定主体各种活动、行为正确方向的主导思想。佛教有“八正道”之说,“正见”为“八正道”之首,就含有以“正见”统帅后面七项的意思,可见心立“正见”的重要。其次,佛教“正见”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见解,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体验,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特定智能结晶,其丰富的内涵对人类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走向,对建设和谐世界,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最后,历史事实证明,在中国,佛教不仅没有发动过战争,而且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是与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见”直接相关的。

如果“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心”从“正见”始的提法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又如何树立“正见”呢?我以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关注和分析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明确有哪些不和谐之处;二是着力结合社会实际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当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

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和谐思想。佛教的“正见”对于建设和谐世界无疑具有理论的借鉴意义,而要真正实际发挥佛教“正见”对和谐世界建设的作用,其前提性的条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关注和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进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人类社会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然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类基本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他人、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人与自我的矛盾。随着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人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在追求外在物质财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内在价值的充实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在富裕、舒适的生活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人性,以致出现人文精神危机,人生价值危机。

人与群体的矛盾。当前,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跨国企业掌控了当前经济全球化,这些企业的迅速扩张,又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增大。贫富悬殊的世界肯定是一个不和谐、不稳定、不安全的世界。贫富不均的格局,一方面使富者、强者易于异化为霸权主义者、单边主义者;一方面贫者、弱者也易于产生不满、仇恨,从而成为社会纷争不已的重要根源。这种经济原因有时又因政治制度、民族、宗教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急剧激化,进而直接导致了冲突,乃至战争。

人与自然的矛盾。现代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使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气温升高、能源危机、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这又严重制约了人类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制度的差异;三是观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观念方面,面对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集体、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如何调适思想观念,以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是在这一方面,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我们认为,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当今世界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会,揭示社会的焦点问题,指出问题的症结,阐扬有助于建设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特点的和谐世界的积极理念,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自身的独特贡献。

佛教哲学范畴体系可作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之一

当代人类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为具有宇宙整体观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思想、佛教“正见”,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适人与群体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在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资源中,对于人类社会矛盾、问题的“正见”就是佛教哲学思想精华。汤用彤曾说,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是佛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可以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借鉴。在佛教哲学体系中,我们认为当前应当着重把阐扬其理论基石缘起论,以及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的核心性的哲学范畴,诸如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作为推动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见”、关切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切入点。

缘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最根本的教理。缘起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佛教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当前世界不同国家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越来越深,正如有些美国学者所说的,没有中国的支持,美元也许已经暴跌,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或许也已经陷入衰退。又如世界性难题南北贫富差距,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无法分享全球经济繁荣成果直接相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措施促进世界经济秩序合理化,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平等利用资源和分享财富的权利,帮助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再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某些疾病的暴发性流行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也只有各国通力团结合作才能妥善解决。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尤其各国领导人若能确立起缘起观念,建立缘起共生的共识,就能在行动上采取平等协商、团结合作的态度,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因果。由缘起直接推导出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包括因果报应在内的因果理论,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考虑带来的后果,反对各种恶因和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恶果,提倡作各种善因,以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善果,鼓励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应当肯定,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

平等。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无情感意识的事物)之间的平等。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因为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意味着互相理解、谅解,进而导致互相宽容、友爱,不致兵戎相见;平等意味着消弭嗔恨、仇视,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教还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确立非暴力的原则。和平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点,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是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慈悲。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嫉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中道。这是在缘起、平等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涉及认识论与真理论、伦理观与境界观的重要理念。中道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认为是反映事物的实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中道,被视为正确的道路,坚持中道必得解脱,由此也可以说,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例如,贸易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表现之一,近几十年来,解决这类争端的国际惯例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协商和互相妥协来解决,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与佛教的中道观相一致的。

圆融。在缘起、中道的思想基础上,中国天台宗和华严宗都着力阐发圆融理念。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同样是能够兼容和谐、调和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我们认为,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丰富的哲学范畴体系,这里讲的六个范畴只是其中一部分,是笔者初步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上述佛教哲学范畴可以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某种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不是唯一的,不是排他的,但它是重要的、值得阐扬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佛教的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石,因果论则提供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平等观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慈悲观为世界和谐提供心理基础,至于中道观和圆融观则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方法论基础。

对古老的佛教哲学理念进行现代诠释

心从“正见”始,要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落实,要实践。而要落实,除关注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外,就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也是要抓两件事:一是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现代的诠释,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二是使佛教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佛教哲学范畴并不能简单地搬来直接论证和谐世界的建设,若要把佛教哲学范畴与建设和谐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导作用,就应当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大约有这些要求: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做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能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即阐发范畴中所包含的积极的理论思维成果;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范畴。我们认为,若能如此,佛教哲学范畴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其次,佛教哲学理念为佛教徒所认同,但世界上还有绝大多数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这就需要谋求共识,力求使上述佛教核心性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话,缺乏相互尊重、理解。我们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要加大佛教哲学理念的宣传、阐扬、交流的力度,运用中道、圆融理念,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谋求一定的共识,并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关理念,互动互补,发展彼此认同的共识。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不懈努力,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和谐世界而奋斗。


进入 方立天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佛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0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