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贵:守好“三农”基本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亚博电竞网

郑有贵:守好“三农”基本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1 次 更新时间:2023-03-17 16:42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郑有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表达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向全社会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要从国情农情出发,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命题。

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是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形势的清醒认识,是在告诫全党全社会,要正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的问题,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城镇这一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农村人口多和人均耕地少的国情,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攻坚克难,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01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确定下来,明确了新时代党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任务、机构职责、队伍建设等,完善了党全面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和工作机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聚集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守好“三农”基本盘,端牢中国人饭碗,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从重塑工农城乡关系的广阔视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工农城乡发展规律,保持历史耐心,注重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和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战略定力,着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工业城镇的“一条腿短、一条腿长”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进一步明确并加快形成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为内涵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体制机制上对保障投入、人才等方面作出安排,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从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上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让其留得下、能创业,从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二、立足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是对农业强国内涵的科学把握。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模式。

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如何基于大国小农的国情,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经营制度创新上,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要求,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向,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改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作出部署。对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初期形成农户承包地细碎化的历史遗留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逐步加以解决。这强调了“小田并大田”不能一哄而起。对为数众多的农户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要正视其存在的必然性、局限性和积极意义,充分认识到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具有较强发展韧性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上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既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农业强国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又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因地制宜地做好小规模农业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课题,使小农户能够共同迈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防止土地用途发生根本性变化,造成农村贫富差距过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此进一步作出制度安排,要求“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时,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增进农民权益。

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发挥耕读文化在建设农业强国中的软实力优势。中国创造了中华农耕文明,这一深厚历史底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接续多年对传承保护农耕文化作出安排,明确要“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举措。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赓续农耕文明,弘扬敦亲睦邻、诚信重礼等乡风民俗,使乡村更具人文魅力,更好地把耕读文明这一软实力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功能拓展提升和乡村资源价值提升,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激发建设农业强国的动能。

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美、农业强、百姓富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一,强调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新时代的乡村不仅是农村居民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城市居民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养老养生的“后花园”。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生态美、农业强、百姓富相互促进,是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

立足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这一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措施作出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这是在全球化新格局下夯实人口第一大国发展之基的战略要求,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重粮观,是对治国理政中粮食安全方位认识的深化和创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命题。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目标的丰富和提升,是聚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系统推进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既增强乡村的“外在美”又增强乡村的“内在美”,统筹乡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协调提升,以增强乡村发展聚集力和内生动力,形成加快推进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尽管如此,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现代化的短板,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解决现代化中的农村短板出发,提出了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要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协调推进乡村塑形和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在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把“富口袋”与“富脑袋”、塑形与铸魂统一起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缺乏聚集力和精神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乡村文化衰退。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良好社会风尚。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铸乡魂,提升乡村发展能力。

促进乡村善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破解以“散”为特征的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中国农村社会朝着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方向发展,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5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5,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亚博电竞网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