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演进中的“现代化”议题
持续的基于创新的发展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分布的历史现象。14世纪开始至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的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影响极为深刻,使得封闭于西方一隅的欧洲走向世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尤其是对世界多样性的认识。地理大发现增加了各种文明相互摩擦、碰撞、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机会,开启了一直持续至今的全球化进程,对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影响巨大。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社会、产业、人员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之间交往更加频繁,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形成以及资本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张,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文明形态和生活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现代化发展的意义空前凸显。人类文明进步建立在摆脱传统、冲破偏见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复杂多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具体形式与各个国家具体国情、制度禀赋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特点。
在学理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以其伟大实践实现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全球化与地方性二分思维及其叙事模式的超越。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为其他国家制定增长和发展计划提供启示借鉴,有助于人类文明多元发展与持续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眼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在更高层次引领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人类历史新阶段
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大现实,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新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龙头,正在向各个领域深度渗透,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基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颠覆,以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启人类历史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并将重塑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现实空间。第四次工业革命自2013年提出以来,迅速从发展理念转变为产业现实,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满足于“智能工厂”,而已经向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迈进,预计将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和以往每次科技革命一样,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进行新一轮的相互建构,并在根本上变革现代人的核心观念、认知方式、行动原则。
新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业革命,对全球价值链结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更是一场社会、文化、价值与思维等领域的全景式整体性变革,将提供社会转型新动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顺应形势把握住人工智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可以带动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整体跃升,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作为一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推动和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然而人工智能提供社会发展动力,赋能和助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就业、伦理、安全诸领域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同在,应当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研判和预测,增强风险意识,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的失控风险、伦理挑战、就业影响,促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人类从农耕文明到今天智能时代,均以科技工具出现重大变革为时代标志。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应用突飞猛进,正在给现代化的内涵、体系、方式带来创造性变革。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及结构,引领现代化新趋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新引擎,也将为现代化建设带来新机遇。
首先,科技是现代化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技是国之利器,是“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核心要素。现代性诞生于主客两大观念领域的分离,实现在实践中人对自然的科学化认识、技术化改造。现代化是奠基于科技化之上的社会整体现代性呈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构成就是科学技术。
其次,科技是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伴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以及新兴技术场景应用建设的加快,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新兴科技重大革新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革新的基础,人工智能发展又在世界各地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推进了现代化发展。现代化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国家之间、人与非人存在之间,主要是以科技为载体展开。现代性观念本身,也是从人对科技后果反思中获得的。科技的自主性与反身性,推动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对现代性的超越。
最后,科技创新深度推进和引领社会发展变革。近年来,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战略支撑。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下一个产业新风口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科技变革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调整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基础与动力。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革,都起于科技发展的需求与结果,也都创造出下一次科技变革的社会基础。科技革命提供了发展方向,未来人类社会是深度科技化的,而科技发展的方向标注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原有学科的创新以及新学科的建立,都提供了一窥未来社会形态的途径。
走向“好的人工智能社会(good ai society)”
发展科学技术是近代以来中国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代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其风险及其挑战有全面和系统认知。
1.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风险
人工智能在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同时,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哲学和伦理挑战。新兴科技正在重塑人类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不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功能,甚至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新兴科技伦理规约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其实在于责任问题,如何确定人工智能技术活动及其后果的责任主体,是人工智能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新兴科技的伦理规约挑战中,技术设计的美好愿望与技术后果失控风险存在矛盾。技术与伦理的内在冲突呈显于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只有处理好新兴科技与人、社会及环境的关系,处理好高效率存在方式与真正的进步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给人类和新兴科技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真正实现“善治”与“善智”的互构。
2.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及社会风险
历史上,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机器对劳动力的补充或取代。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新兴技术作为节约劳动力速度的工具超过了社会为劳动力开辟新用途的速度,人工智能正在挑战社会就业结构。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人们抑或会进入一个技术性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新型机器人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极具竞争力的“新型脑力劳动者”,这种“新劳动者”的职业优势已经体现在诸多行业。随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第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将重构人群就业结构,对社会稳定性构成挑战。
3.人工智能时代整体图景缺失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是通过程序呈现的世界图像在时间序列上的布展;然而,技术的复杂性往往会掩盖人类重要活动的复杂性。时代的困境在于人类无法将复杂的世界组成可以理解的整体,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失去了对复杂技术系统的控制。人工智能时代正面临整体图景缺失的挑战。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供有用网络知识,但互联网不能为我们提供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力”。互联网非但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能力,而且可能阻碍理解能力的发展。实际上,与其他技术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存在掩盖人类重要活动复杂性的风险,社会技术网络并不能自我调整和校正,便捷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对整体化的时代图景形成挑战,不能把人类发展放在不确定性根基之上。
4.构建“好的人工智能社会”的挑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期,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各项工作的目标旨归,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社会转型发展的前瞻性创新、过程性监测、后果性评估,切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构建“好的人工智能社会”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人工智能甚至在对人类的智慧能动者唯一地位提出挑战。“让生活更美好”的人类愿景正面临如何构建“好的人工智能社会”的紧迫挑战。人类无疑具有独特性,无论是什么样的机会和环境造就了今日的人类,这样的机会并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近亲所生活的环境中,技术产物的终极制造者还是人类,但人类要预防技术发展可能的风险。
总体而言,ai的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ai的愿景是促进人类更加平等地获得技术能力;ai的存在价值是让人成长,而不是取代人和超越人;ai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可能。面对ai的崛起及其全面融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清醒客观的判断和扎实冷静的努力。人类不能让舒适的假象迷惑主体性意识,人不能放弃自己而沦落成为技术决定论的服从者。成为决定论的服从者会导致被奴役,被技术所奴役;人在获得“表面上的自由”的同时,不能放弃“真正的自由”。技术起源于机器,但是技术不等于机器;机器与人工智能仅仅代表技术的一部分,关注人本身始终应当成为科技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本文系贵阳市南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项目(0415020102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清华大学教授、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