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峰:星云大师与禅诗:俯瞰家国情义在-亚博电竞网

郭伟峰:星云大师与禅诗:俯瞰家国情义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0 次 更新时间:2023-02-07 21:44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郭伟峰  


惊悉星云大师化世圆满,我顿感悲痛入骨,再也无法当面聆听星云大师的谆谆教导了,心中充满万分的不舍,我代表中评社全体同仁致以沉重哀悼,并寄予无限的追思缅怀。20多年来,星云大师对中评社的关怀之情,此时此刻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早在1995年6月间,我担任团长,带领大陆一个经贸代表团到台湾访问,记得行程没有访问佛光山这一项,但是,行经山下时,星云大师派人把我们一行“劫”上山去。参观之后,我深感佛光山的未来不得了,星云大师正在发扬光大六祖惠能传下的佛教事业。两岸中国人的佛教中兴,自佛光山起!回到北京之后,我专门到佛教领袖赵朴初家中报告了我对星云大师的深刻印象,以及传递了星云大师嘱托之事,赵朴老亲自做笔记,问了很多问题,他对星云大师的重视非同一般。我怕他听不清楚,说话很大声,他说:“不用这么大声,我想听的都听得到!”

此后,我格外关注星云大师的言行,对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承蒙大师泽被,多次面晤开示,令我获益终生。2012年1月13日,我撰写评论指出:佛教交流促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壮大了佛教文化。两岸交流中,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十分凸显。而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领头人,非星云法师莫属。星云法师致力于两岸佛教交流交往,他曾说,两岸佛教界同根同源、法乳一脉,通过佛教界的交流,两岸人民的情意日益增进。中国今天的崛起才有了佛教比过去更为崇高的地位。承传与弘扬佛教传统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责任!星云法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一定载入史册。

对星云大师构建的和谐哲学理论,我尤为认同。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时代,我形成了这样的不可动摇的心志:中评社是以和平为特征,致力于发展、促进于融合的新闻媒体,是以理性、包容、共构为特点的新闻媒体,是一个拒绝极端、拒绝民粹、拒绝谩骂的新闻媒体。如果没有充沛的情感因素,就无法做得到。一言以蔽之,中评社必须是促进两岸人民感情交融的善意媒体。为此,我创制了中评社新闻报导的善意原则:其一,以真实构筑诚信。其二,重新构造两岸关系中的公平标准。其三,以善意对待两岸同胞之间的各种争端,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有利各方的方案。而这正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星云大师长期以来对我的开导启示之果。

在学习星云大师的佛教哲学理论之际,我对星云大师的禅诗格外感兴趣。2013年1月间,张亚中教授给我转来星云大师的最新诗作《呼应余光中先生〈路难行〉》,并嘱我诠释一下星云大师的诗境。星云大师的诗境,对于我等凡夫来说,只能仰止,不可能领悟透彻。但是,再三吟读,我却似有所感悟。

星云大师说:1月25日晨,学生们读报纸给我听,报导余光中先生〈路难行〉一诗,一时雅兴,以诗句和应余光中先生〈路难行〉。


路难行  ◎余光中


欲去江东

却无颜面见江东父老

问子弟而今安在


欲去江北

却无鹤可以乘载

况腰间万贯何来


欲去江南

暮春却已过三月

追不上杂花生树


欲去江西

唉 别把我考倒了

谁解得那些典故


呼应余光中先生〈路难行〉  ◎星云大师


今日江东

未曾改变大汉雄风

大汉名声如雷贯耳

茱萸宝莲遥遥相望

汉唐子嗣 今朝可望

楚汉子弟引首顾盼 望早归乡


江南紫金山 孙中山先生声望仍隆

两岸人民 寄予尊重

春有牛首 秋有栖霞

雨花红叶 回首难忘


欲去江西

一花五叶

禅门五宗的文化

至今人人都向往

江西得道的马祖

洞庭湖的石头(石头希迁禅师)

多少人在“江湖”来往

江湖一词

生活的榜样

临济儿孙满天下

庐山的景光迷蒙

何愁江西无望


汉朝淮阴侯

现代周恩来

人文荟萃的地方

江北盐城是丹顶鹤的故乡

扬州仙女庙 鉴真图书馆

与镇江金焦二山隔江相望

扬子江风光依旧

扬子江的母亲

思念云水天下的游子

回乡探望


我认为不可否认的,余光中的词作禅味十足,更像是秉承了禅宗的空灵遁世意境。而星云大师的诗作粗粗一读,会觉得这是入世之作,禅味何在?这真是颠倒了众生的印象。是这样的吗?我则认为,星云大师的诗作,是因余光中的词作而发,但是却非步其韵、和其意或导其心,而是以禅诗的形式在向两岸众生开示,弘扬禅宗精神,引导两岸关系的祥云和风。

在读星云大师的这首诗时,我总是进入这样的意境:策马神州,俯瞰大地,充满喜悦与自豪。诗风雄健,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星云大师曾说他热爱阅读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歌赋。这一首诗,已经烙下这些伟大诗人的痕迹。那么,这一首诗的禅的意境又何在呢?如何领略呢?我觉得,需要从四个角度去观察、去顿悟。

第一,星云大师的诗作弘扬了六祖慧能的至为重要的哲学思想!

我第一时间读到余光中与星云大师的诗,脑子里立刻想到著名的历史故事: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正月初八,六祖惠能到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适逢印宗法师讲《涅檠经》。此时风吹幡动,有两位僧人在辩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来听了便对他们说:“非风与幡之动,仁者心动也。”

“非风与幡之动,仁者心动也。”用这句话来解读星云大师的心境与诗作的意境,是不是最合适的呢?

目前在台湾,面对大陆,争议颇多,诚如风动与幡动之迷惑,对峙分裂,全社会无法破解。也因此,产生了余光中这一类的乡愁,人可以回到故乡,但是心灵却在故乡的门外仿徨!

很多人指责说,六祖的“非风与幡之动,仁者心动也”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有专家指出:六祖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明白自己的心,都需要认识自己。而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内心就会生出种种妄作的联想,从而脱离了对事物真正认识的道路。对于这样的解读,我十分认同。

我认为,星云大师正是因为明白自己的心,不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所以,他对大陆的江东、江南、江西、江北的情感,是热烈的,是慈悲的,是具有真正的认识的。六祖的《坛经》把雨水比成佛性,雨水能够普及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众生都能得到利益,那表示佛性遍于一切众生,乃至于无情,也都有佛性。星云大师的诗作,正是浇灌台湾很多对国家、民族、两岸前途之迷茫心灵的雨水!

第二,星云大师的诗作贯穿禅宗诗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我们知道,如专家指出,以顿悟“自性”为特征的惠能禅学思想产生,提倡“佛非佛”、人人可修、人人可佛的广泛性,令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及至贩夫走卒,皆可成佛。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一念若悟,众生是佛。”经过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就使当时整个佛学界、思想界风行草偃。六祖禅宗经弟子传播中国各地,后来形成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使整个文化领域因其溶铸而生机勃发,生机盎然。至今,佛教中仍以禅宗为主流地位,禅宗弟子遍及世界各地。

星云大师的新诗云:“欲去江西,一花五叶,禅门五宗的文化,至今人人都向往。”这是至深的感慨!

六祖之后的禅宗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哲学的、文化的、艺术的,无不打上烙印。我甚至觉得,抽离了禅宗,中华文化会不会出现重大的缺失?一定会的。须知,中华文化的特点很多,但是崇尚和平是最大的特点。而和平思想的重要来源,与佛教有密不可分,与禅宗更是结缘。

中华文化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热爱故土。历史记载说:南宋时有个遗臣郑所南,是个画家。宋亡以后,他画兰花,总是让它露着根,有人问道:“为何无土?”“汝岂不知大宋已亡乎?”郑所南回答着。以“无土”象征国亡,不但表达了他对亡国的惨痛,也透露了他对“土”的情谊。土,对古人是代表生命之根的,没有土,生命就无所依了。

我们看到,深受六祖禅宗影响的唐宋诗人,多是爱国爱故土的,如王维、白居易、孟郊、贾岛、苏东坡、王荆公、黄山等等。星云大师是当代的“六祖”,也是禅宗诗人,与先贤一样,热爱故土是与生俱来的禅宗诗人情怀!是禅的一个组成部分。“扬子江的母亲,思念云水天下的游子,回乡探望!”这样的诗句真情流露,真的教人感动!

第三,星云大师是禅诗理论的开拓者,他传承及弘扬了中华文化中禅诗意境,尤其注重禅诗中的积极因素,以影响社会。

星云大师对禅诗的研究之深,两岸无出左右。他说,平时佛教唱诵的梵呗偈子,也是诗的一种,以“华严字母”及“古德偈语”等为例,隋唐以后的禅学时代记载的“禅学语录”,文词优美又富含正义,让世人记诵传唱后代。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

在与学生谈论禅与诗的关系时,星云大师以唐代马祖道一禅师的诗举例:

为道莫还乡

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

唤我旧时名

星云大师说,平常我们称卖艺维生的人为走江湖,走江湖本来是禅门中的用语,是指着江西的马祖禅师和湖南的石头禅师而言。马祖道一禅师家住在江西,石头希迁落藉于湖南。两人在中国禅宗的传承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据说要学禅,祗有这两处最好,因此当时盛行‘走江湖’的谚语,就是说到江西湖南去学禅。但是流传到现在,‘走江湖’却失去它的原意,变成市侩庸俗的意味。

马祖道一成道以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有一位浣纱的老婆子也好奇的来看禅师,并且说:“原来是马家的小子回来了!”禅师俗姓马,老婆子亲眼看见禅师从幼稚无知的童年长大成人,虽然禅师现在悟道了,但是在老太婆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禅师仍然是那个充满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师表,因此禅师很感慨地做了这一首诗。

星云大师的开示是:这首诗启示我们不要沉酣于甜蜜的过去,要泯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要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投注于永恒的时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画地自限,局促一隅。

星云大师的诗作中吟诵道:“江西得道的马祖,洞庭湖的石头(石头希迁禅师),多少人在“江湖”来往,江湖一词,生活的榜样。”如果将上述开示作为注解,相信读者就会恍然大悟,明瞭大师之意。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的王维是以“诗佛”着称的,他的仕途很不顺利,特别是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张九龄的罢相(开元二十四年736),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四十多岁后热衷于参禅习佛。很多人都说,他的诗歌充满消极的人生观。我读过很多他的诗词,感受不一样,总是觉得他用禅宗的思想去触摸万物,去领悟生命,去感悟社会动态,虽然与官场疏远,但是亲近自然,还是展示了积极的人生。今天读了星云大师的诗作,重温了星云大师关于禅诗的论述,更加使我相信,积极的态度和思维,也是禅诗的一大意境。

所以说,禅诗不是一味的消极,其中的积极有为,通过努力达到自身认识的新境界,启迪人生、启迪社会,这才是重要的本意。

第四,星云大师以诗言志,点拨两岸人民在和合的道路上的情感顿悟!

历史记载:门徒法海、神会等人将惠能讲经说法的言行记录整理成《坛经》,这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本土佛经,被称为禅学,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认为,人可以在日常劳作中顿悟佛性,而不一定要旷日持久地修炼。“人人皆可成佛”的“顿悟”说,将佛教的高深理论平民化了。可以说,惠能改造了传统佛学,使佛学“平民化”“中国化”,使之真正走向了普罗大众。因此,惠能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真正的始祖。

星云大师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创办九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厥功至伟!真的是六祖在世!而且,星云大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慈悲为怀,普济天下,真正顾及了人民的精神渴求!

星云大师的诗中这样直接了当地述说:“江南紫金山,孙中山先生声望仍隆。两岸人民,寄予尊重。春有牛首,秋有栖霞。雨花红叶,回首难忘。”

牛首是指南京的牛首山,《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自南朝起,牛首山一带佛教鼎盛,是佛教牛头禅发祥地,有宏觉寺和始建于唐朝的宏觉寺塔。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我悟到:星云大师这一首诗,可以把人带入这样的意境:两岸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也有共同的政治感悟,更有世代传承的中华文化命脉,放眼未来,放下芥蒂,两岸和合是最终的归宿。

为了写这篇感悟,我几乎把星云大师所有涉及禅诗的理论观点都读了一遍,才敢落笔。所幸我把上述的感悟转给星云大师一览后,获得了他的肯定与鼓励,心绪稍稳,实为不易。

还有一次向星云大师请教禅诗内涵要义是在2013年12月10日,那天由屏东县观光协会、中国评论通讯社所组织邀请的香港资深媒体人士参访团拜会了星云大师,星云大师透过手机与人在台湾云林走亲的我通话,透过电话相互问安,星云大师祝福中评社高层在云林走亲能平安吉祥。我向星云大师请安问好,也恭喜星云大师获得推荐为大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人物年度人物”候选人,并预祝星云大师获奖。我还对星云大师说,中国孔子基金会、两岸统合学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11月30日共同主办的“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就在宜兴市的佛光山大觉寺举行,我也有去参加,对于大觉寺的雄伟、壮观,内心深受感动,当场还写了几首诗,以抒已怀。

星云大师说已看过我写的感怀诗,写得很好,并教导我说:禅诗是内心大千世界的抒发,要揭示恒常的道理。

今天重新翻阅这几首不成样子的诗,不禁悲从中来,然而,星云大师的两岸一统的精神必然永存,如同诗中所言:“俯瞰家国情义在,星云两岸祈和平”。所念及此,我心欣慰。


附录:郭伟峰 云湖大觉吟


徘徊在寺院,诵经声、佛乐声、木鱼声,声声入心,化为韵律,得诗四首:


旭阳飞跃宜兴寺,

落日旖旎云湖里。

佛教人间根在此,

梵音一唱悟觉时。


茂竹簇簇祥云居,

湖水盈盈智者心。

恍见佛陀花示众,

即知迦叶笑之情。


荒郊枯岭春风过,

净土一方寺庙阔。

指点皈依见涅盘,

十八罗汉有巾帼。


高僧也有人间意,

出世当为入世行。

俯瞰家国情义在,

星云两岸祈和平。


(作者郭伟峰为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52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亚博电竞网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