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孙子兵法》的文学考察-亚博电竞网

王瑾:《孙子兵法》的文学考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4 次 更新时间:2021-04-03 20:13

进入专题: 孙子兵法   诗文鉴赏  

王瑾  


摘要:产生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全文仅六千多字,但系统阐释了战争与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历来被尊为兵经,在军事著作中享有极高地位,然而,《孙子兵法》不仅是具有极高思想价值的兵家著作,在文学上同样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首先探讨《孙子兵法》的军事论断对中国传统文论观念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势、虚实、奇正、通变四个层面;进而考察《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分别从谋篇布局、语言艺术和感情色彩入手,最后从《孙子兵法》对兵书写作和对说理文体制两个角度考察《孙子兵法》在文学上的影响。试图探讨《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在文学上的价值。

关键词:孙子兵法;文论观;势;虚实;奇正;通变;文学成就;影响

作者单位:王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产生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全文仅六千多字,篇幅甚至不到现在的一篇学术论文,但其系统地阐释了战争与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了战争的规律,历来被尊为兵经。唐太宗曾给予“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的极高评价,司马迁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可见《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崇高地位。然而,这部书诞生于散文成就极高的百家争鸣之际,孙武本人也绝不仅仅是个草莽英雄,南宋郑厚在《艺圃折衷》中认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杨著书皆不及也。”甚至将《孙子兵法》在文学上的成就推崇到了《周易》、《论语》、《孟子》之上,可见《孙子兵法》不仅是具有极高思想价值的兵家著作,在文学上同样具有典范意义。本文试从《孙子兵法》的军事论断与文论观、《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孙子兵法》在文学上的影响三个角度考察此书在文学上的回响。

一、《孙子兵法》的军事论断与文论观

(一)势

“势”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结构篇章的关键力量,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详细系统地对“势”进行了论述,“因情立体, 即体成势”[1],“势”是从“无形之情”到“有形之文”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文学创作依情展开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学讲声势、讲语势、讲句势、讲文势,借助充沛的情感流动,在灵活的变化中,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构成丰满完整的结构形态。而追溯“势”的源起,《孙子兵法》是不应该被绕过的。

《势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五篇,《计篇》、《虚实篇》、《地形篇》等篇章也多次提到“势”字,很多未直接提及“势”的论述也与军势、战势直接相关。可以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 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 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 调动全军的气势, 占据战势的主动权,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2]

行军作战需要巧妙的形成势,这样的势会形成沛之莫然能御的力量,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一鼓作气赢得战争的胜利,是在战争之前就蓄足的气势。文章的势是在下笔之前,心中之念排兵布阵形成蓄积的力量,动笔之时,以高屋建瓴的自信一气呵成,以充沛的情感流动从“无形之情”到“有形之文”。两者虽领域不同,但都涉及力量的积蓄与爆发,涉及行伍或文字的编排,讲究充沛的气势或情感,行进中出现灵活的变化,在节奏和韵律感中一气呵成。所以说,“势”的传统文论观点正是从兵法中获得的启示,战斗力与文气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二)虚实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在中国哲学的思辨中,“无”胜于“有”。扩展到文学领域,虽强调形神统一,但神重于形,意境、气韵、性灵,妙趣都带着明显的尚虚轻实的倾向。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也说:“孙武十三篇, 无出《虚实》。”《孙子兵法》的虚虚实实中蕴含着克敌制胜的法宝。“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 避高而趋下;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4]是避强而击弱,避实而就虚,各个击破,战争犹如庖丁解牛一般简单。战争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耗,是一项最不可不慎的大事,若是以硬碰硬,虽有输赢,但双方同样都会流血漂杵,损失惨重;若是明显为弱势的一方,鸡蛋碰石头,恐怕全军覆没。所以,战争才最需要智慧,打击人的虚处,“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5],攻其不备,方可诱惑敌人,打乱其阵脚,“致人而不致于人”[6],使敌军在被动的情况下行动,战争的主动权始终在我们手中。

在古典美学的概念体系中,虚实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概念,实是正面的直接描摹,讲求形似,类似于作战的以硬碰硬,把所有力量都展现在敌军面前;虚则是通过烘托和暗示,将或宏大或细微或难以表现的情感或事物行云流水的展现出来。这点也与战争中虚的原则相类,战争的避实就虚是为了潜藏力量,避实就虚,使对方实处的力量无处可用,最后获得的是己方实际意义上的胜利;“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是在文学创作中化虚为实,在虚处融入主体的情思,将抽象的精神构成文脉的根本。虽是从虚处着眼,却还是要落到实处,从战争中抽象出的虚实概念逐渐成为古典文论,古典美学和艺术领域的核心概念,是中国文学在虚实相生中,在审美想象和实境诱发中跌宕变化,以虚见实,实中有虚。

(三)奇正

虚实之外,《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另一重要开拓是奇正:“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7],“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8]奇兵和正兵的战术运用,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常法是正,变法就是奇;正面攻击是正,迂回侧击就是奇;正规作战是正,游击作战就是奇。概括起来说,正是常规的,一般的打法和状态,奇是非常规的,变化的打法和状态,惊前掩后,声东击西,难以预料,灵活多变。正兵是战争胜利的保证,是实力的主要体现;奇兵却是制胜的法宝,当正面战场展示焦灼,难解难分之时,奇兵的使用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持久战的突破口,成为撼动千钧的那一发。

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奇正”这对军事范畴进行了改造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心雕龙》五十篇中,几乎篇篇都出现了“奇”字或“正”字,刘勰一方面强调“正”,讲“故知言正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虽精义曲微,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9]文章需要有纯正的内容,典雅的语言,质朴的风格,这是文章的正气和精髓,是“言有物”、“言有序”,文气要正才可避免无病呻吟或空洞乏味。但同时也讲“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执正以驭奇”,奇是具体的言语组织方式,是结构的编排,修辞的使用,是“言之成体”。“正”使文意丰满,“奇”使文章可读。只有在“正”的基础上通观博览,战争才能百战百胜;既“取熔经意”又“自铸伟词”,文学作品才更丰满而明媚。

(四)通变

“奇正”,尤其是奇兵的使用讲究的是不拘于常法,不囿于成见,以富于变法的手法克敌制胜,而战争局面瞬息万变,强弱局势随时可能扭转,所以《孙子兵法》始终在强调一个“变”字。“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10]像水灵动而没有固定的形态一般,用兵打仗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虽有事先的战事安排,却不会一成不变,必须要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取得胜利,这才能够叫做用兵如神。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 刘勰提出了“质文代变”的观点,并说“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变则堪久, 通则不乏。”[11]文学创作和行军作战一样,虽“设文之体有常”,却“变文之数无方”[12],一成不变的写法如一泓死水,社会生活才是文学事业永恒的源头,时代和环境在变,文学也要常变常新。也正因为有了变,才有《诗经》、楚骚、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递出,有继承,有革新,中国文坛才得以代代异彩。问题在变,形式技巧也时有创新,“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变是一个不断完善,向上的发展过程,常变则可通达,通达则日久,文学的魅力才可常新。

二、《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

(一)谋篇布局

在春秋时期,诸子的著作尚以零散的语录构筑篇章,表达思想广泛,却驳杂而不系统,但《孙子》十三篇却是以一篇篇专题的论述文章各自成章,排列有序,前后相贯,逻辑谨严。全书以《计篇》开卷,首先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3]一语道出战争对于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贯穿全书的“慎战”主张,论述了战争中谋划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事”、“七计”等重要军事原则,堪称全书总纲。按照道、法、术三个层面,《孙子兵法》十三篇可被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是战略层面,属于道的内容;中卷包括《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地篇》、《行军篇》,是战役层面,属于法的内容;下卷包括《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是战术层面,属于术的内容。从道到法到术,从本到末,从源到流,十三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完整涵盖了战争的一般过程,反映了整个军事活动的全部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是从《孙子兵法》整体的谋篇布局来讨论这部书的逻辑谨严,十三篇的每一篇也都如全书一样有着完整的逻辑结构。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孙子兵法》非常注重在篇章开头点明主旨,在篇章结尾呼应开头。如《形篇》首句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强调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最后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14]需认清“全胜”的形势,“修道而保法”,守必固、攻必克,才能掌握战争胜负决定权。除了首尾呼应之外,《孙子兵法》每篇的结构都大致按照“太极生两仪”的原则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两部分或是道与术的关系,或是相反相成。第一部分是原则,第二部分是方法,或者第一部分是正则,第二部分是奇变,先是一般情况的处理,再是特殊情况下的具体办法。[15]以《谋攻篇》为例,先对战略战术手段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得出成功谋略的标准,什么样的谋略才是较为稳妥的,进而讲不同兵力下的作战模式,因为并不可能每次战役都处在理想状态,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获取胜利才是战争的意义所在。论述科学严谨,思想缜密,正如钱福在《历子品粹》卷十三中所评价的:“孙子之文, 有精华,有关节, 有眼目,有处置,有余波照应,起头分段,难以具述。”

(二)语言艺术

《孙子兵法》篇篇论述各有侧重,各篇衔接有序,首尾环合。而在具体的论述中,用语准确精到,简洁有力。宋代李涂说: “孙子一句一理, 如串八宝, 珍瑰间错不断, 文字极难学, 唯苏老泉数篇近之。”《孙子兵法》用语极其简练,《地形篇》中仅“通”、“挂”、“支”、“隘”、“险”、“远”六个字就描述了六种不同的地理形状、山川形势,“走”、“弛”、“陷”、“崩”、“乱”、“北”也是六个字道出了六种败军的原因[16],然后又以明确的定义有效地避免了汉语多义性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创造出一套精整严密的兵学概念体系,各种战争问题以高度集约和概括融合在一起,语言文字几乎达到了“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的地步。

孙子兵法是讲军事理论,却并不刻板,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星汉灿烂,一气呵成。比如说比喻,《孙子兵法》非常善于用浅近的表达化解抽象的概念,如《势篇》用“激水漂石”来喻势,速度对于发挥战斗威力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排比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可以使文段显得气势磅礴,《孙子兵法》大量使用排比,如《计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17]等等,语势强劲,概括精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如江河直下,读来荡气回肠。对比使褒贬立现,主题突出,《虚实篇》在文章篇目上就显出了对比的色彩,“避实而击虚”、“避高趋下”等对比概念阐述了夺取战争胜利战略手段。再如《地形篇》“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对比鲜明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孙子兵法》也大量使用夸张修辞,以强烈的感情表达、逼真的艺术效果创造了巨大的感染力。还有顶针的使用,“近市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18],三言两语就把频繁战事、物价飞涨、百姓财竭赋役增加之间的内在关系准确而严密地表达了出来。不仅如此,《孙子兵法》还交错使用多种辞格,前后配合,互补互衬,使论述鲜明有力,珠联璧合。

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当然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但作为一部兵书,其也没有放弃对文段音韵美的追求,大量排比、顶针、对偶的使用,使散体句式整齐划一,获得了节奏鲜明的和谐音律,使全书富有节奏,婉转悠扬。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虽以散体为主,但很多地方注重平仄相押或韵母相同和相近,如《虚实篇》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19],“形、声、命”音韵相谐,使全文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的美感。

(三)感情色彩

因为《孙子兵法》的语言成就极高,用字讲究,词约义丰,故而明快锐利。又多用渲染夸张,善用比喻,排比荡气回肠,故而带有强烈充沛的感情色彩,读来莫之能御。战争需要精细的准备和谋划,所以作者不遗余力地对善守善攻者进行赞叹,“明君”、“良将”的聪明才智作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被反复颂扬,始终不绝于耳。兵者乃死生之大事,故而《孙子兵法》全书始终不忘对慎战的强调,对穷兵黩武,对不明智的,不经充分准备和谋略的愚蠢用兵。不惜用墨如泼反复劝告,如《用间篇》“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毕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20],“非人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的用语不可谓不严重,甚至带上了几分怒斥的味道,《作战篇》“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檐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21]充分反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的惜物爱民之心。在以理服人的同时,也以情动人。

三、《孙子兵法》在文学上的影响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以精密严整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的语言艺术,充沛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故而后人说《孙子兵法》是“兵以文传,文以兵著,兵文并茂,相形益彰。”其所达到的高度使其成为后世师法的典范,无论是其体系的完整性,结构的严密性,还是其语言运用的准确和极富浪漫的修辞都不可能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仅谈其对兵书写作和说理散文体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一)《孙子兵法》对兵书写作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兵书,是兵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后世的诸多兵家著作如《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李问对》、《孙膑兵法》等等无有出于其右者。其一方面继承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如《孙膑兵法》的八种阵法是《孙子兵法》谋略观念的具体运用;《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既重申了孙子对战争的重视态度,又是其谨慎战争的回响。另一方面也无法脱离《孙子兵法》的表达方式,如《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都有明确的标题和论述,《吴子》还学习和继承了其第一章总述,之后逐章展开论述的兵书写作模式。另外,在语言、修辞等方面,后世兵书也是在对《孙子兵法》的模仿和继承中完成创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兵书写作上的典范和奠基地位。

(二)《孙子兵法》对说理文体制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说理散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如《论语》是语录体,《老子》是韵散结合体,虽词约义丰、言近旨远,但远未形成完整的篇章和浑然一体的叙述结构;《孟子》是对话体,《庄子》是寓言体,不少章节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展开论述,但全书并未形成完整架构,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安排。而《孙子兵法》十三篇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每篇均有标题,每篇论述都以标题为中心展开,并尤为注重在篇首和篇尾点明主旨。且全书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十三篇按照道、法、术三个层面编排,又以第一篇为全书总纲,精密的论证和天衣无缝的谋篇规划构建了说理散文的基本模式。到了《荀子》和《韩非子》出现了专题论文,不难看出对《孙子兵法》写作方式的继承和发展,至此,我国的说理散文体式正式形成,《孙子兵法》的开创之功和衔接之力不可磨灭。

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在阐释军事理论,揭示战争规律的同时,也在文学和审美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一极高的水准不仅是指其自身文本在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魅力,也不仅是指其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兵书写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开辟了中国古典文论最重要的几个范畴,尤其是虚实和通变,这些范畴泽被后世文学创作两千多年,构成了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特色和意趣,成为中国文论和文学创作活的灵魂。使《孙子兵法》在作为军事经典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名著,值得被研究、师法、传承和创新。


注释:

[1](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29(《文心雕龙·定势》)

[2]张玉勤.《孙子兵法》“势”论的美学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48-51

[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新编诸子集成:老子道德经校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0(《老子第四十章》)

[4](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6-157(《孙子兵法·虚实篇》)

[5](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8(《孙子兵法·虚实篇》)

[6](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4(《孙子兵法·虚实篇》)

[7](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0(《孙子兵法·势篇》)

[8](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3(《孙子兵法·势篇》)

[9](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文心雕龙·征圣》)

[10](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7-158(《孙子兵法·虚实篇》)

[11](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21(《文心雕龙·通变》)

[12](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9(《文心雕龙·通变》

[13](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2(《孙子兵法·计篇》)

[14](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0(《孙子兵法·形篇》)

[15]网络文献:《孙子》是开天辟地的文学先祖?孙子兵法百科http://szbf.baike.com/article-229991.html

[16]许维娣.《孙子兵法》的写作价值与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01,1:161-162

[17](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8-23(《孙子兵法·计篇》·

[18](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6-157(《孙子兵法·作战篇》)

[19](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1(《孙子兵法·虚实篇》)

[20](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355(《孙子兵法·火攻篇》)

[21](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新编诸子集成: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44(《孙子兵法·作战篇》)


参考文献:

傅朝.《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3:80-81

刘娜.《孙子兵法》文本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石涛.《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5-77

张玉勤.《孙子兵法》“势”论的美学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48-51

周少锋.《孙子兵法》文学价值考量[j].大众文艺,2009,14:70-71



    进入专题: 孙子兵法   诗文鉴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8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亚博电竞网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亚博电竞网的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亚博电竞网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网站地图